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就业新机会

【摘要】面对就业领域的动能转换,要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中,蕴育衍生出大量新的就业增长点,需要通过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企业以及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等,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就业新机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机会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技术快速发展应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带动就业增长的新旧动能转化加快,岗位更替迭代加速,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创造就业新机会,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经验,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迈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征程,面对就业领域的深刻调整和变化,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来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依靠发展促进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是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基本经验之一,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2012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上升到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就业扩容提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在发展中推动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在14亿人口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同时促进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能力日益提高、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就业带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二者直接互为关联、相互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发展成果最终要落到增进人民福祉上,通过健康、持续、绿色的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释放人力资本价值,创造有利于发挥劳动价值的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劳动者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为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以创造就业新机会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在经历疫情冲击后逐步回暖,就业主要指标运行正常,总体形势保持基本稳定。2024年一季度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同比增加6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但目前就业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挑战,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较多,内需不足、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交织,加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就业市场仍存在较大的波动性,部分外贸行业用工下滑,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出现裁员减员。另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就业结构深刻变化,岗位变动更迭频繁,在传统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技术和机器对劳动力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部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岗位出现规模性减少。但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也不断孕育出新的就业机遇,特别是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带来更多的新职业、新岗位和新就业机会。要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就必须在发展中寻求新的就业机会,通过就业新机会的开发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高质量发展中蕴育着就业新机会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日益提升,新质生产力初见端倪,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孕育巨大的发展潜力,服务业快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必将催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创造就业机会。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未来趋势,是新时期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的新阵地,为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改善就业质量、不断扩展就业领域提供了广阔前景。实践表明,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并改善了劳动条件,优化了就业结构,创造了一批高质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在继续发挥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扩展就业作用的同时,应将这些新产业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的重要支柱,努力拓展高质量就业的空间。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创造就业机会。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在推动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涌现出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新职业,由于这些岗位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特性,也带动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收入的增长,形成大量的高质量就业机会。面向未来,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仍然有较大吸纳就业的空间。以智能制造为例,预计到2025年,该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通过服务对接、政策支持、用工保障、人才配给等有力举措,有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更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创造就业机会。当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达到六成,是吸纳就业的主导产业,但按照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仍有较大扩容空间。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注重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现代物流和客运、租赁和商务服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行业发展中,创造和挖掘更多就业机会,发展其巨大的就业潜力。另外,要积极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我国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仍占大头,生产性服务业仅占不足三成,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创造就业机会多等特点。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实体经济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

在发展数字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和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新经济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增强,在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人工智能,以及网络维护、程序设计、网约配送、网约运输、电子商务等领域都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吸纳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为大量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开辟了就业新途径。据测算,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已接近2亿人。未来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大力实施,数字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金融、教育、政务等诸多领域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数字经济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大大超过传统经济,既有数字技术开发、设计、建设和维护等新的就业需求,也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新业态和新模式而衍生出新的就业机会,还有数字技术促进社会分工而持续创造新的职业类型和就业岗位,以及基于数字平台构建数字生态而形成就业创业的集聚效应。另外,数字经济发展还促进了就业结构优化,并凭借其就业灵活性、渗透性、衍生性强等特点有效激发了劳动力市场活力。

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近年来,为应对环境恶化和气候危机的影响,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各国积极出台绿色发展战略,鼓励通过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来创造就业机会,一些国家还开发了绿色技能框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对绿色转型的投资和气候减缓措施,以及消费者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正在促进行业转型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投资预计将成为推动就业机会净增长的最强大动力。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到2030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净创造1800万个就业机会。我国绿色产业规模巨大,并有许多细分领域步入世界前列,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等均居世界第一。绿色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就业潜力,不仅能直接创造众多就业岗位,还会间接催生大量相关产业链衍生岗位,并且多是在工作环境、收入、技术含量等方面优于传统行业的高质量岗位。2022年,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共确定绿色职业134个,包括碳汇计量评估师、碳排放管理员、环境监测员、太阳能利用工等,约占职业总数的8%。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职业和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发展银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2022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另据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 38.8%。人口老龄化虽然对我国经济社会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其所催生的银发经济,也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或将达到40.6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攀升至12.2%,与之相关的银发经济有望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家庭照护、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旅游休闲等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已出现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等一批银发领域新职业,未来将会有更多新职业不断涌现,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领域。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2024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强化支持举措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就面向银发经济人才培养、企业用工服务、就业创业支持、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这将有助于银发经济的发展壮大,培育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新动能。

在培育创意经济、新消费中创造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等因素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已成消费领域的新趋势,新消费快速兴起并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与之相适应,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创意产业也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意经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24年1月至2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其中新型消费增长明显,数字音乐、节能洗衣机和滑雪装备等数字、绿色和健康类商品分别增长95.1%、167.5%和66.4%,马面裙、国风香水和新中式首饰等国货“潮品”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6.3倍、4.2倍和1.7倍。世界范围来看,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升到战略层面,也被国际劳动组织等看作是未来吸纳就业特别是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创意经济兼具商业和文化双重价值,近年来结合新技术不断催生新的经济机会,而且它不是对传统消费的简单替代,而是形成新的增量,对于带动就业增长有积极作用。我国在发展新消费、创意经济方面有广阔的市场,也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技术条件,未来需要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相关领域就业扩容提质拓展出新的空间。

在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中创造就业机会。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限制人口流动障碍逐步破除,城乡流动、跨区域流动成为常态。当前人口向东部沿海、核心城市(圈)迁移,聚焦一二线城市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但也呈现出向中西部回流、省内流动更加活跃、县域集聚速度加快的新趋势,就业机会的分布更加合理。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间、城乡间的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也将带动人力资源布局的调整优化,劳动者外出和就近就地就业空间更加广阔。

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治理中创造就业机会。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而且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带动与之相关的建筑业、服务业得到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通过建设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也能够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乡村环境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以及乡村公共服务,都能够形成新的就业机会,拓展在乡村本地的就业空间。

在推进民生基层服务专业化中创造就业机会。基层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随着基层服务需求多层次、多方面、个性化的特征更加明显,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迫切要求提升基层服务专业化水平。在民生服务领域,“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广大群众对于服务的内容、标准以及层次都在不断提升。但与之对应的是,一些地区服务能力欠缺、专业人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需要加强民生基层服务领域的就业空间开发。一方面能够通过基层服务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基层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更多劳动者,帮助其实现更好的就业。因此,未来要加大对民生领域基层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为基层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康养、医疗、法律援助、文娱体育等各方面的需求。

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建议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就业机会,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吸纳就业强的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面对行业企业的快速调整,持续加快教育培训转型和观念引导,使劳动者更加适应产业升级和岗位需求变化,更好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就业潜力。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坚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虑,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容有效联动、互相促进。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多出有利于稳就业的政策,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在制定重大政策时要做好就业效应评估,在重大项目落地前和进行重大生产力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把促进就业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积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作用,激发广大劳动者通过勤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活力。

增强发展的就业带动力。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出台系列务实管用的新政策新措施,持续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激发释放发展带动就业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建立与人力资源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拓展农业就业空间。紧抓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机遇,完善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的支持政策,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新业态、新消费发展。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和就业增长极。根据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以加强城乡社会基层治理和服务升级,拓展社会领域就业空间。

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工具,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强化企业发展融资支持,落实惠企稳企政策。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优化企业发展生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和壁垒。落实惠企稳企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扶持,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方面大显身手。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将促进创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扩大就业紧密结合。

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加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培养。鼓励学校根据行业、市场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大力加强对新职业的开发,健全职业技能标准和培训体系,面向各个领域就业新机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变革,将提升数字技能和素养作为当代青年成长的“必修课”和就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劳动力供需对接机制,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高效配置。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华社,2024年5月28日。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