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工智能发展与人口结构转型

【摘要】当下中国正在同时经历人口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两种力量将深刻影响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面貌,且两者还会相互作用,形成更为复杂长远的效应。一方面,该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强化当前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多重影响。未来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既不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也不简单由人口受教育水平决定,而是更多建立在人口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分布是否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发展适配,以及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人口结构 人工智能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人工智能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就经济发展而言,研究普遍认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增加要素贡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等路径推动经济增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①。然而,人工智能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例如,虽然它可以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但在短期内会对就业市场产生结构性冲击,扩大收入差距,并在组织层面通过高准入门槛的平台垄断效应以及在个体层面通过技术鸿沟导致的马太效应,加剧全球社会的不平等问题②。如果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与我国人口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面貌,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多种不同的组合效应。下文将依次论述这几类关系。

人工智能如何进一步塑造我国的人口结构特征

回顾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转变过程,技术始终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在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虽然经济与文化变迁是最被关注的两个因素,但法国人口学家安什利·寇儿(Ansley Coale)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将避孕技术的可及性作为转变最重要的先决条件③。此外,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在儿童死亡率下降上的作用,也间接推动了生育率的下降,因为当父母对子女存活到成年有更强的预期时,他们会自然降低生育数量。

虽然不像避孕技术那样直接干预人口过程,人工智能还是能够在多个维度上对人口结构产生间接影响。就婚育而言,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更好地为个体提供服务支持系统来降低个体对婚姻和家庭的需求,进而降低生育水平。一方面,除了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单身群体的物质生活需求外,人工智能可以在情感与精神生活上提供更多资源,包括多样化的娱乐生活、创造虚拟恋人、甚至打造沉浸式虚拟空间等。这些都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个体的现实生活,降低个体婚育意愿。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寄望于重构老年社会的支持系统,不仅可能为老人提供直接的照料服务与精神慰藉,也能通过预警和评估系统的构建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形成对危险状况的及早干预与预防④。家庭养老负担的降低也同时意味着子女效用的下降,生育子女的动力将进一步减弱。此外,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在短期内会对就业市场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可能也会波及到生育层面。如学者所预期,在一定的阶段内,人工智能可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拉大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对育龄期的青年而言,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与收入前景的不确定性都将显著延缓青年进入婚姻与成为父母的生命历程,这也将在客观上拉低生育水平。

就健康与预期寿命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则承载了更多积极的想象。人工智能技术被称作“发明方法的发明(Invention of a Method of Invention,IMI)”,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基因组学、药物开发等方面极具价值,能够大大提高研发的效率、促进医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⑤。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也独具优势,前者将提升对疾病预防和干预的效率,后者致力于创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也有助于提升治疗的成功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将有可能显著提高社会整体的健康程度,这也意味着人口寿命的持续提升以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可能在治疗不孕不育以及防止出生缺陷上有重要的价值,但它对人口的综合影响更可能会不利于当下低生育水平的回升,并持续助力预期寿命的延长,这将使得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维持甚至加剧我国当下少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转变趋势。

人口结构转型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

不仅人工智能会影响人口发展,人口特征也会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产生影响,且这一议题一直都备受人口经济学家关注,但对此问题的结论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的看法是人口老龄化将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在一方面是受到个体在老龄化过程中因身体机能衰退、认知能力下降造成的对新知识接受度较低以及创新能力和意愿不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养老负担的加重,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不利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研究为此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一思路的关键在于肯定国家、企业及其个体均具有能动性。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成本上升会倒逼组织开发和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而人工智能就是最为典型的劳动力替代型技术。此外,人口转型带来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新需求的产生也会迫使组织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开辟新的增长点。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阿西莫格鲁(Acemoglu)等人的实证研究揭示,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越倾向于更早和更多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从事生产活动。企业会提前布局并更积极地使用工业机器人来代替劳动力,以缓解老龄化对生产活动的冲击,进而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⑦。如果从少子化的角度来看,生育率的下降也意味着子女数量的减少,父母将有更多精力对子女进行教育培养,以提升子女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同样会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⑧。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即便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不利于技术创新的自然发生,大到国家地区小到企业组织仍然积极追求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与人口结构转型间更重要的关联并不只在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前者被寄望于能够有效应对后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这就进一步涉及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工智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如何有效应对人口结构转型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讨论人工智能对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效用时,有研究将其提炼为三类特征:替代性、协同性以及创造性,分别对应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增加要素贡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以及加快知识创新的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在加入对人口结构的关注后,我们仍然可以借用这三类特征来描绘人工智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

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人工智能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冲击最显而易见的路径就是提供替代劳动力,以应对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挑战。如上文所提及,人类的技术发展史中一个核心的线索就是机器对人力的替代。从工业革命开始机械化生产逐步取代手工业生产,电气化革命引入了自动化流水生产线,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化与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再到当下人工智能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智力活动。实证研究也已经证实,减少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依赖的确是人工智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重要机制之一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将具备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并向高端技能扩散的特点。因此,随着产业的升级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化,人口结构转型所带来的一般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会得到相当程度上的缓解。

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还可能体现在老年照料方面。无论是智能机器人在实际照料活动中的直接运用,还是发挥其在安全健康监测、个性化照料方案制定、心理支持上的辅助作用,该技术都具有节省老年照料资源、减轻社会保障负担的巨大潜力,也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人口老龄化下照料需求激增所挤占的人力与公共财政资源。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新型人口红利的协同效应

在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的论述中,协同性指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整合各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衔接配合度,降低摩擦耗损,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而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⑩。在人工智能应对人口结构转型对经济负面影响的路径中,协同性则可以进一步拓展为人工智能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进而优化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性作用。

自2023年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之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其中的一个核心是将旧有的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新型的人口红利。相比于传统人口红利主要依靠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新型人口红利可进一步划分为依赖人口健康、教育等素质提高的“质量型人口红利”以及提升人口匹配效率的“配置型人口红利”⑪。

质量型人口红利包括多种子类型。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可以在药物研发、医疗诊断、个性化医疗和健康检测等方面发挥作用,进而推动人口健康水平的提升,而良好的健康状况又有利于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的上升。这种由健康水平改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又被称为“人口健康红利”。与此同时,人口健康红利也蕴含着对老年人人力资源进一步开发的可能。老龄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延长老年人的就业时间,增加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减轻养老保障系统的压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实现辅助作用,弥补老年人在就业市场面临的体力与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劣势,发挥其在经验和技能上的优势,为劳动力市场带来稳定和延续的劳动力资源,由此形成“人口的长寿红利”。

与助力老年人就业类似,人工智能也能为女性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首先,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更公正的数据和算法,识别和纠正社会各个领域对性别的潜在偏见和歧视。其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教育系统和职业发展平台帮助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建议。再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助于女性就业优势的发挥。女性在情感表达与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被认为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因而更可能与人工智能形成互补效应,提升女性在就业和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贡献。最后,人工智能工具也能够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有助于鼓励女性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女性更加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的各项事务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广泛而持久的好处。其不仅可以扩大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男女两性的潜力和才能,还能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发扬女性在提高家庭健康水平和子女教育水平上的优势,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的效应也被称为“人口的性别红利”。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是当前社会尤为关注的热点,其影响首先可以体现在提供新的学习工具方面,包括开发自动化教学系统等智能化的教学工具,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以及提供海量丰富的开放性资源等。这些工具将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供给的广泛性,学习的效率和教学的针对性,从而促进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发挥“人口的教育红利”。

“配置型人口红利”指通过优化人口的分布和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匹配度和效率,促进生产力的提升。中国当下在地区层面依然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均衡以及差异化的产业和资源分布,在就业市场存在就业难与招聘难并存的现象,在个体层面存在教育与技能需求的错配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政府进行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和规划,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帮助组织更好地配置和管理人力资源;还可以为个人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好个性化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有助于培养适应劳动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改变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创造效应

在人口结构转型的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创造性效应在于可能彻底改变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传统人口经济学的有效需求、人口红利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相关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奠定当代社会对人口特征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知,即总量充裕、劳动年龄比重高的人口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无论是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还是通过提升人口质量和人力资源配置对经济的影响力,都将减弱人口特征与经济增长的传统关系。更进一步,人工智能的应用很有可能颠覆人类关于教育、知识学习、以及就业的方式和内容,进而彻底改变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远不止上文提到的工具性作用,它已经在改变教学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人机交互式学习将成为常态,学习成就更加取决于个体运用与适配人工智能的能力⑫。劳动力市场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那些能够与人工智能更好地互补协作,服务或者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技能将获得更多的青睐,进而倒逼传统教学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因此,未来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既不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也不简单由人口受教育水平决定,而是更多建立在人口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分布是否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发展适配,以及能否形成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

当下中国正在同时经历人口结构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两种力量都将深刻影响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面貌,且两者还会相互作用,形成更为复杂长远的效应。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所在。相对于人口结构转型带来的略微悲观的预期,人工智能被赋予了更加乐观的想象,它不仅可以直接助力经济增长,还可以应对甚至重塑人口对经济的作用。然而,这一切并非能够自然发生,一方面,需要在制度上构建适合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与技术环境。例如,综合利用财政金融等工具支持企业和机构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密切关注新业态的发展,实时调整市场监管规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素质需求的人才等⑬。另一方面,也需要着手应对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例如,它可能在短期内对就业市场产生冲击,形成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可能因为技术接触和使用的鸿沟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还可能因为基础数据和算法的偏差形成隐蔽的群体歧视等。技术、人口与制度的全面适配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注释】

①⑬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

②Gomez-Bengoechea, G & Jung, J., The Matthew effect: Evidence on firms’ digitalization distributional effects, Technology in Society, 76, 102423, 2023.

③Coale, A.,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 23(4), 1984.

④Pollack, 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for an Aging Population: The Use of AI to Assist Elder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AI Magazine, 26, 2005.

⑤Cockburn, et al.,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Innovation: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NBER Working Papers, No.14006, 2018.

⑥陶涛、金光照、郭亚隆:《两种人口负增长的比较:内涵界定、人口学意义和经济影响》,《人口研究》,2021年第6期。

⑦Acemoglu, D. and Restrepo, P., Demographics and Autom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24421, 2018.

⑧司怀涛、蒋长流:《人口结构、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世界》,2023年第1期。

⑨陈彦斌、林晨、陈小亮:《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

⑩Ketteni 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U.S. industrie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42(3), 2009.

⑪原新、金牛:《新型人口红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新华文摘》,2022年第7期。

⑫郭文茗:《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