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万年稻香忆利民

“人总要为什么而燃烧。” 2024年7月2日上午,“时代楷模”徐利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省市县700名干部群众代表到场聆听。报告团成员们饱含深情,字字句句,直抵肺腑;现场听众沉浸其中,泪光点点,心潮起伏。阵阵掌声,经久不息,涤荡人心。这是深切的缅怀,这是楷模的激励,这是奋进的宣言…… 万年稻香地,最忆是利民。 1万年,是浦江上山遗址的时空跨度,它把中国的稻作文明上溯至万年;52岁,是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徐利民的生命长度,虽短却无比丰盈。 扎根泥土,心系群众。徐利民用短暂却厚重、平凡却闪光的一生,充分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从刚参加工作在乡镇担任办事员,到当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30年间,徐利民常年就是穿一双旅游鞋,一件夹克衫,平实朴素得就像是身边每一个普通人,但他又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和标签:情真、认真和求真。 大爱不言,一个基层干部也许不需要惊天伟业,就能在人民心里树起一座丰碑。

情到深处是至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到深处,是润物无声、暖人心田的生命温度。

在整理徐利民遗物时,一个名为《上山29章》的文档,记录了徐利民从2019年接任上山工作后的点滴往事和内心感受。他写道:“根据县委工作分工,我分管上山工作,也许我的后半辈子都要跟上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相伴后半辈子”,是徐利民内心对上山的承诺和期许。学农出身的他把与上山的相遇视为一种注定,也许从那刻起,上山,已经融入生命,成为挚爱。

“心里有上山,眼里有上山,时时时刻刻想的都是上山。”报告团成员、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国萍说到老部长时,依然眼含热泪,不能自抑。

一片真情付上山。大家总能看到:徐利民随手就能从口袋里拿出上山遗址地图,常常往哪里一趴,哪里就是办公地。上山遗址公园的展示墙上,记录了40多次考察和60多场协调会,每张照片里都有他。

生而有涯,热爱无价。“上山申遗必须坚定信心”,这是徐利民遗留在办公桌上的笔记本中自勉和交付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依然对上山心心念念。即使病重,徐利民仍乐观地回复说:“我很快就会回来的,上山工作要抓紧。”

“上山是他的真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也时时感受到徐利民的一片真情。在徐利民接手上山工作3年的岁月里,犹如夸父追日,逐梦而行;在1000多个日子里,一直爬坡“上山”,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地拉伸着生命的长度。

不光是上山,徐利民真爱的还有日新月异的世界和身边可亲可爱的所有人,他捧着一颗真心面对着工作和生活。

他最喜欢老母亲做的浦江麦饼,每次能吃两三个。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跑友挥汗如雨丈量上山。偶有闲暇,多才多艺的徐利民也露一手——笛声悠扬亦醉人。

“弟弟走了,爱在心头”,万般不舍中,痛彻心扉的是家人。徐利民和哥哥徐树明打小感情很深,小时候家境贫寒,他俩一起上山下田,砍柴拾稻,成年后尽管由于各自忙碌,一年见不了几回,但手足之情一直暖心暖肺。“弟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同为报告团成员的徐树明台上台下忆及弟弟时总是红了眼眶。对家里亲人、族里小辈,徐利民始终温暖如春,勉励有加,但违背原则的事从来不做。“说情的事,提都不敢提。”

徐利民是个孝子,每次出差,走之前和回来后都要打个招呼,免得老母亲牵挂,这是他在繁忙工作中长期坚持的一种慰藉和深情。但如今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不闻问候声,“每天晚上都想着他又回来了。”年逾古稀的老母亲涕泪长流。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真情滋润大地,用真心温暖群众。当了28年村支书的邱源枢对徐利民的好念念不忘。

2021年,徐利民到虞宅乡参加活动。结束后,他顺道看望了老支书,嘘寒问暖。告别10多分钟后,徐利民又回来了。原来,看到他年事已高,收入减少,两个儿子都是残疾人,生活很困难,他硬塞给邱源枢1000元红包。

“我真的非常感动,徐部长身上没带现金,那十几分钟,他就是到别的地方去换钱,拿来给我的,让我补贴家用。”

徐利民在虞宅乡工作时,邱源枢是前明村的村支书,工作上多有交集,徐利民调任县领导后,见面的机会不多。而这次会面,是最后一次。这个红包,邱源枢分文未动,成为永远的纪念。

“始终讲感情,有人情,做真人,干真事。”报告团成员、浦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郎玉朝采访了很多接触过徐利民的基层群众,“以心换心,徐部长就是这样做好群众工作的。”

以诚待人,人必以诚待之。浦江县辅警石丁丁因公殉职,获评“中国好人”,徐利民每年都登门看望家属好几回,石丁丁的姐姐忆及此事,不住地流泪。

在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徐利民手机上最后的几个电话,有一个打给当地居民朱迁伟。当年他意外痛失爱女,夫妻俩忍痛捐献女儿器官救助他人。徐利民在前往家中慰问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再三叮嘱有困难就找他。朱迁伟不愿麻烦领导,但徐利民不嫌麻烦,经常关心关怀。“徐部长是真的尽心尽责,真的关心我们老百姓,是真正的好领导。”朱迁伟一连说了几个“真”。

人,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徐利民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好口碑:一个深情为民的贴心人、能办实事的好干部!

世上最难是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

一身朴素,步履匆匆,有真心真情、春风化人的一面,也有恪己律人、严肃认真的一面,徐利民脚踏实地,始终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了不负“利民”之名,终被人们所忆。

在徐利民办公室里,一份份万年上山的材料分门别类,一伸手就能取用;一摞摞上山的书籍堆得老高,这是上山研究的成果,也是他字斟句酌凝成的心血结晶。

白天公务繁忙,就利用晚上审阅书稿。“三遍五遍很正常,十遍八遍不稀奇。”长期负责材料的工作人员已经习以为常。

对文字要求之严,是徐利民长期养成的习惯。关于上山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今再看这些材料,是徐利民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中华万年稻作文明史的深情讲述。

“徐部长认真得近乎较真,也认真得让人心疼。”报告团成员、浦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方黎晨忆及往事,难掩痛惜之情。

2021年,浦江面临改革再破局,徐利民敏锐发现一些干部群众存在“知难而退”的观望心理和懈怠情绪,迅速组织了“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的系列述评,这组述评掷地有声,推出后迅速成为朋友圈“爆款”,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一定要让文字有力量,能服人”,其中一篇述评徐利民就字斟句酌修改了31稿。正是这组报道,实现了浦江媒体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奖零的突破。

徐利民,人如其名。他把“利民”宗旨贯穿一生,把“认真”二字融入血脉,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

为了解决村民用水难题,2006年,深清源水库提上建设日程。时任虞宅乡乡长的徐利民和虞宅乡农办原主任张海平,上百次披荆斩棘踏勘地形。由于库区植被茂密,无路可走,再加上通信不便,为了避免来回折腾,两个人一去就是半天,拎柴刀、喝冷水、啃饼干,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晒得脸庞黝黑。

“这是徐利民用汗水浇筑的一个‘利民’工程,也是我在虞宅乡工作30年感触最深的一项工作。”张海平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徐利民却从不言苦,始终“钉”在水库建设上,认真把好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水库建成后,解决了乡镇发展和居民用水所需。2022年夏天,浦江遭遇罕见旱情,虞宅乡,这个原本缺水的乡镇挺过了用水高峰。此山此水的乡亲们一直感念着这位“送水人”。

“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徐利民的口头禅。担任虞宅乡党委书记时,徐利民推出了“一卡五单”驻村工作法:一张公布干部移动电话号码的联民服务卡,要24小时“找得到、叫得应”,农户民生单、团队分析单、民事调处单、工作进展单、发展建议单,让乡镇干部和百姓真正“坐在一条板凳上”,进一家门,说一家事,好些“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对于宣传文化事业、文明城市创建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工作,徐利民总能及时抓住要害,认真地推进、落实。

浦江本土作家张顺学,倾注30年心血,前前后后修改不下百次,写成了一部有着浓郁浦江地域特色的小说《童谣里的燕子》。2021年,作家出版社同意出版,却遇到了资金难题。

恰在这时,在徐利民多方协调、全力推动下,浦江县出台了《浦江县促进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徐部长是我的伯乐。”张顺学成为第一个受益者,获得扶持资金4.5万元,小说顺利出版。

“没有徐部长实事求是推进政策出台的魄力和决断,就没有浦江文艺事业的蓬勃气象。”浦江县文联党组原书记方汶深有感触地说。

浦江县这些年很多领域的变化,广大群众感同身受。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是县里的金名片,可前几年,有些网络投诉渠道的响应处置效率不高。发现问题后,徐利民认真研究,创新整合全县8个平台的网络问政板块,推出“民情暖哨”。这个“暖”字,是徐利民的点子,也是他的初衷,就是要让群众全程感受到温暖。徐利民自己当“产品经理”,不断优化调整,为方便老年人,还专门开发了方言投诉模块。平台上线3年多,就共收到民情诉求3万余条,诉求总体处理完成率达99.8%,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徐利民从“关键小事”着手,落实楼道粉刷、飞线整治、智慧停车、24小时公厕、共享充电桩、爱心菜园等数百个惠民项目,老百姓享受到实惠,小切口推动了大变化。

西站社区有居民养鸡,臭味四散,很多居民有意见。社区干部多次做工作没效果,徐利民一出马就解决了,“你养我也养,社区不成了养鸡场?不能让‘一地鸡毛’毁了‘美好家园’啊”。做群众工作,徐利民总能和大家共情,“说的话居民爱听!”社区居民高柏平回忆道。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实事实干,惠民利民,这就是人如其名的好干部——徐利民。

踏遍上山为求真

路远行则至。始终有方向,有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干就干成样,干就干出彩,是徐利民的情怀和追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徐利民接手并分管上山工作的短短3年间,万年上山成为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IP。求真务实,创新引领,徐利民以担当作为、实干实绩让上山文化活力“出圈”。

“徐部长是上山的大家长、引领者,也是张口就来的解说员,还是刻苦钻研上山文化的‘研究生’,既敢想敢干,又善作善成。3年,上山的声誉、影响和地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候。”蒋乐平20多年间发现、考察、总结上山文化,亲历和见证了上山的每一步。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徐利民和蒋乐平深知,上山的份量!而他们更意识到:浦江的上山注定会成为世界的上山!

因热爱而执着,为信念而奔忙。在和徐利民的密切接触中,蒋乐平时时被他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深深感染。

2020年8月,“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这次会议,对上山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扩大上山影响,凝聚学界共识,会前,徐利民赶赴北京,拜访88岁高龄的考古学家严文明老先生,希望得到他对上山的学术认可和考古评价。

但此行,一波三折。一行人到京后,因严老年事已高,会面多有不便。但徐利民没有轻言放弃,他说:“上山任何一项工作等不得、慢不得,也停不得。”千难万难,殷殷心切换来和严老见面的机会。

会面时,徐利民给严老先生送上了两把浦江麦秆扇,这是他用上山遗址收割的麦秆,请当地非遗传承人精心制作的。礼轻情重相见欢,徐利民借机向严老先生做了详细汇报。

“远古中华第一村”,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在查阅资料,反复论证后,给予上山遗址一锤定音的评价并题词。他还说:“彩陶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上山是世界级的!”

“没有徐部长对上山的真情和执着,就没有这样的权威结论。”一起前往北京的蒋乐平当时差点打了“退堂鼓”,忆及此事备感庆幸。

徐利民不遗余力推动上山文化发展的执着精神也感动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袁老先生题写的8个大字高悬在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的显眼位置,这也是徐利民为上山留下的宝贵遗产。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全面接手上山工作3年间,上山“朋友圈”越来越大了,重量级的“朋友”越来越多了,这是徐利民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徐利民还清晰勾勒出上山建设的路线图,前两年的计划如期完成:2020年,举办“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立上山文化遗址联盟;2021年上山考古特展亮相国家博物馆,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在徐利民勾勒的蓝图中,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是他心心念念的梦。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如今,上山申遗战鼓响,却再也听不到他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也看不见他迎风向阳的身影。但他是“一粒好种子”,深深地扎根泥土,反哺着丰安大地。

又一年暑期到了,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参观者,其中,很多是慕名而来游学的孩子们,他们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着一粒万年碳化米的样子,触摸着来自远古的气息,倾听着中华古文明的故事,感受着一个矢志弘扬上山文化的普通基层干部的激情和热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徐利民夙兴夜寐、孜孜“求真”的价值和意义。

值得告慰这位上山文化“摆渡人”的是,上山文化遗址提供了野生稻到驯化稻的关键证据,揭示了水稻十万年连续演化史。2024年5月24日,这项重要研究成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同一天,“上山文化遗址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十万年演化史”——上山文化重要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浦江召开,正式向公众官宣了这一重磅消息。上山文化遗址群更是如期完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申报。

上山申遗,笃行不怠。如果九泉有知,相信徐利民会感到欣慰。我们也相信,无论何时,上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保留着一个对它们曾经倾注心血的人的气息。

每当风吹稻浪,沃野飘香,人们总会想起,一个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担当实干、甘于奉献的“泥土干部”——徐利民。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