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探索未来学前教育之路:多元合作框架下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模式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0—6岁婴幼儿的教育与保育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家庭对于高质量托幼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现有的托幼服务体系尚不能满足广大家庭的期待。在此背景下,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成为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并实施这一模式,自然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实现普惠性托幼一体模式的可能性和路径,以促进婴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托幼一体化”是指将0—6岁婴幼儿的教育与保育服务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实施,以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托幼一体化”不仅关注婴幼儿在教育和保育上的连续性、整体性,还强调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服务。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模式通过整合管理和教育资源,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的幼儿园设施和师资力量,拓展并优化托幼服务资源,提供优质且公平的教育机会,为广大家长提供质优价低的托幼服务,降低家庭教育养育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减轻家长的择园压力、教养压力,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满足家庭对高质量托幼服务的期待。同时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专业化的师资培训和科学的课程设置,确保婴幼儿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照顾,优质的早期教育对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至关重要,普惠性托幼一体化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社会的长期和谐与稳定,进而支持国家的生育政策,如“三孩政策”,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托幼一体化还有利于解放劳动力,支持女性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够为婴幼儿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成长环境,而且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普惠性托幼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服务供给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城乡差异显著等。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托幼服务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公办园所数量有限,私立园所费用较高,导致很多家庭难以承担。同时,托幼机构的服务质量也因地区、资金、人才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服务的普及性和公平性。面对当前现状,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先进的托幼服务模式和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多元合作框架下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模式的方案和建议,实现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模式,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首先,政府应当发挥引导和规划的作用,开展政策支持与法规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标准,确立托幼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监管,为多元合作提供指导、依据和保障。

财政投入与激励机制方面,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托幼服务的建设与运营。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土地政策支持等手段,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的直接经济负担,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从而增加普惠性托幼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公私合作(PPP)模式是实现多元合作框架下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PPP模式,政府可以与私营部门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托幼服务机构,共享风险与收益。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还能通过企业的创新机制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街道与社区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在托幼服务的提供中,街道和社区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如活动中心、空闲公共场所等,可以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托幼服务,满足家庭的实际需求。此外,社区对于本地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也有助于婴幼儿的社会化,使其在享受托幼服务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文化环境。

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也是实施该模式的关键。加强对托幼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是确保托幼服务质量的基础。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托幼服务队伍,才能保障婴幼儿得到科学、细心地照顾和教育。

为了确保托幼服务的质量,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定期地检查、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保障服务水平和婴幼儿安全。同时,鼓励家长参与托幼服务的选择、监督和评价过程,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确保服务更加贴近家庭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托幼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透明,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效能。这不仅有助于家长选择合适的托幼服务,也有利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监督管理。

最后,持续改进与创新研究是推动托幼服务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婴幼儿发展需求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对托幼服务模式、管理方法、教育理念等进行研究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综上所述,多元合作框架下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需要多方参与、多策并举,形成合力,家庭作为服务的接受者,则应积极参与到托幼服务的选择和监督中来,同时也参与到服务的评价和反馈中来,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已被证明是可行的,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上海市在《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中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力争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政府通过这一措施显著提升了当地托幼服务的普及率和质量,有效缓解了家庭的育儿压力。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该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托幼行业,有效增加了普惠性托幼服务的供给。同时,苏州市还建立了托幼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透明,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这一成功案例表明,多方协同的普惠性托幼一体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提出,加强托幼一体化建设是应对当前婴幼儿托位供给不足的有效策略。她建议,应充分利用现有幼儿园的资源和优势,拓展其服务范围至0—3岁婴幼儿,这不仅能满足市场和家庭的需求,也是推动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然而,推进托幼一体化也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上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笔者认为,构建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实现托幼一体化的关键。同时,加大对普惠性托幼服务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对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托幼一体化不仅关系到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更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基于来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多方协同的普惠性托幼一体模式构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初步验证多元合作框架下普惠性托幼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托幼难题,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结合社会资本的创新和管理经验,构建一个覆盖城乡、质量高效、公平可及的托幼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家庭对高质量托幼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深入,基于多方协同的普惠性托幼一体模式将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助力每一个孩子享有一个幸福而充实的童年。

(作者:傅爽,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