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志愿服务视角下的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模式探索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志愿服务的视角,探讨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模式,旨在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

(一)核心目标一致,统筹思政与乡村全面振兴教育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思政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因此,将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统筹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平台共建,并行推进思政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实践

构建以乡村为平台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教育发展的双赢之策。通过在乡村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将课堂教学与乡村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不仅能增强其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一平台也为乡村带来了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协同力量,构建师生社区三支队伍

在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和社区三方面的力量。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和引导者,负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存问题;学生作为实践者和创新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锻炼自身能力;社区则作为受益者和支持者,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资源支持,同时也从中获得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二、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具体举措

(一)在校园内推广乡村全面振兴教育,强化志愿服务意识

在高校中推广乡村全面振兴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和自身的责任。通过开展讲座、论坛、主题班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将乡村全面振兴相关知识纳入学校的思政课程体系,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整合资源、社团与社会实践资源,拓展合作与影响力

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校内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拓展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

(三)结合学科专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与创新创业融合

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和开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助乡村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这种专业对口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建设思路

(一)强化思想引领,确保志愿服务正确导向

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正确方向和实际效果。

(二)推动品牌建设,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与影响力

为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需要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通过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同时,注重总结和推广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深化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与提升综合能力

在乡村全面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加强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还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双赢。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实践效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孙文静)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