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者:黄莉(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推动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准确把握中央战略部署,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区位、市场、劳动力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驱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开辟西部大开发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契合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把技术革命性突破作为关键引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着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供需对接、合理匹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技术。传统产业是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必须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化工、资源深加工、农牧业及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通过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别是通过数字赋能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变革,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工艺和装备更新、产品结构优化、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链延伸、发展方式转变。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需要加快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西部地区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商业航天、先进核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前瞻部署,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紧跟国际科技发展潮流,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走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新征程上,必须承担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大使命,以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生态项目为牵引,构建联通西部重大水系、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生态工程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和工业,持续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比重,打造一批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提升能源互联网发展水平,培育一批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生态经济带。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以汾渭平原、成渝地区、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实施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西部地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通过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验区等,逐步在农业、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不同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带动产业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巩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挥森林固碳效益。聚焦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研发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西部地区与周边13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1.8万多公里,是我国与周边邻国边界最长的地区,也是我国边境口岸最多的地区,正由开放的边缘变为开放的前沿。充分利用邻国边界和边境口岸,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内其他区域战略,积极融入国际循环,方能增强地区发展动力活力。

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重要的发展轴线,是陆海统筹、联通国际国内重要的交通、物流、产业、贸易走廊。统筹沿海沿边沿江沿线,以全方位双向开放为支撑,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强化运输链、金融链、数据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跨区域深度联动。围绕高品质陆海统筹的国际经贸流通走廊建设,精准协同交通物流与产业、商贸等融合发展,畅通资源要素流转大循环。强化交通物流支撑引领功能,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标准,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以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等为牵引,链接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客流、货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效流转和配置。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一批高水平开放项目落地,自贸试验区、中外合作产业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持续发力,标志着西部地区具备打造陆港经济区、临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的优越条件。依托沿线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加快资源要素聚集,拓展交易结算、数据信息、商务服务、贸易会展、科技研发、旅游文创等服务业态,联动沿线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强化贸易产业服务功能,吸引现代商贸、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聚集发展,打造若干枢纽经济区,引导构建创新要素聚集基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深入开展改革探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成支撑西部地区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聚焦东盟与中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方能更好实现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融入全球。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为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一系列合作工程,东西部地区进一步实现合作分工、优势互补。在深入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应优化营商环境,创造条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等为重点依托,联动黔中、滇中等城市群,衔接区域重大战略,培育形成串接东盟与中亚、面向全球的强大资源要素引力场。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依据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确保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定。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西部地区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助力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推动能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措施,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基地。充分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发挥西部地区上游矿产资源产地优势和下游发电市场优势,通过税收、信贷优惠等政策,引导新能源、储能等产业的材料、设备制造和组装等环节在西部布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推动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的新高地,不断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地,是我国主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发挥西部地区能源富集地战略安全支撑作用,必须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提升国内能源供给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力度,推动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新能源产业。推进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高效开发,推动黄河流域和新疆等资源富集区煤炭、油气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合理控制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强度与规模。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区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优化大型水电开发布局,推进“西电东送”接续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科学优化电源规模配比,优先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实施“风光水(储)”、“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工程,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域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具有更高水平、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的数字化,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县域产业,并大力发展数字化新兴产业和非资源类产业,提升县域产业层次,丰富产业业态,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逐步减少西部地区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加大对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序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边境地区立体交通网。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升级、电网改造、扩大新能源使用率、提高网络通信能力,更好地满足边民生产生活需要。切实把教育摆到兴边富民行动推进的突出位置,加大对边境地区教育扶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各种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覆盖沿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将边境地区文化旅游业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振兴边境、富裕边民,努力实现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