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切实做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显性健体与隐性育人

幻灯片-大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团队合作能力、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显性健体与隐育人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政元素渗透到体育课程的各个方面,并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和素材,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隐性教育能够将思政内容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受教育者在自然、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政内容,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主接受教学以及道德情感内化,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需要将思政教育与体育相关的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起课内外的紧密联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三维系统互动。这就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竞技比赛、人文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体育思政内容都应该与教育元素进行深入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育思政体系。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都需要对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心呈现,以确保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有效实施。

显性健身与隐性德育融合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的显性健身与隐性德育相结合,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教育者不仅注重学生体能的培养,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显性健身,指的是通过有形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这通常包括各类体育课程、运动训练以及健身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提高体力水平,增强抗压能力,促进身体健康。隐性德育,则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潜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队协作等,这些都是隐性德育的体现。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够在竞技中培养出坚持不懈的品质,学会接受胜负,锤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将显性健身和隐性德育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在课堂中,教育者在注重教授体育知识的同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激励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在团队运动中,强调合作与尊重,学会尊重对手,接受胜负,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出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这种结合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全面成长。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隐性教育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策略

基于隐性教育理论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能力,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隐性教育理论强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中的“道”一般解释为天道、人道,通俗理解为为人处世的道理。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为人师表的要务。在专业课隐性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伦理和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言传不如身教”,只有教师自己有良好的涵养,隐性思政才能更好地开展。

体育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在体育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师德,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在课程设计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体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培养他们对祖国、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赛事、运动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体验友善、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关怀和支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能力,也需要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总体而言,基于隐性教育理论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有效路径。通过言传身教、课程设计和师德建设,高校体育教师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正确的种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基于隐性教育理论视角下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研究,是对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本研究以隐性教育理论为指导,旨在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内涵,将体育课的显性健体与隐性育人功能有机融合,同时,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深入研究与反思,我们得以明确体育课程在塑造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对策与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课实践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张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教授,四川省红色体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