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邹宗德:楹联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

楹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中国的国粹,也是最具国学之形和国学之魂的文学。楹联以形美、声美、词美、言简意赅为特色,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审美情怀,并以优美的书写形象,简练精美的语句和深刻的内涵及宏大的气象,彰显了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宋史・蜀世家》等书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曾命人在宫门口的桃符上写两句话,但呈上后他都不满意。于是他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样两句话。后来,人们都把它视为对联的开端。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在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而到了唐代,对仗作为一种规则加入到近体格律诗中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了阴阳矛盾是事物固有的两种形态的对立,这样便成就了楹联最根本的国学基因。而儒家中庸之道深厚的内涵,也成就了楹联追求矛盾统一和谐状态的思想根基。在传统的民俗文化里,习惯上将“偶”作为寓意喜庆、喜祥之意,楹联也自始融入了民俗文化之中,它担负起作为人们情感文化流露的表现形式。楹联不仅涵盖了儒、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时,它用字凝练、音韵和谐,平仄对称、意境优美,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并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色彩。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它既可居庙堂之高,也可处江湖之远,一般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喜联、挽联、楹联、戏对、趣对、俗对、题赠联、集句联等。文物古迹、庭院、房室、农舍可见它的芳容,喜庆、哀挽场合、各行各业都展现着它的丰姿,构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和情韵,使人们获得了美的享受。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新时代中,我们要善于从广阔奔流的历史文脉中汲取养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艺术精髓,把文学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打造和发扬中华民族应有的文学品格。

(作者:邹宗德,系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