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聚焦强基固本、产业兴旺、乡村善治,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为主体、以服务为支撑”的基层治理格局,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动能,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红色堡垒。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选优育强“头雁”队伍。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优先从致富能手、本地大学生等群体中选育,通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推行村干部“实绩档案+积分考评+绩效奖惩”管理制度等多种方式,健全“选育管用”链条,一体化推进村“两委”班子建设。遴选11名“治村能人”和8名农业、财政、文旅业务骨干以及优秀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一对一”指导帮带19名新任村党组织书记,理清履职思路、激发干事潜能,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二是织密基层党组织网络。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管理工作,着力构建“区-乡镇-工作片-村-单元网格”五级穿透式组织体系。精准划分381个单元网格、1153个责任网格,整合村干部、综治网格员、警务助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职党员等多元力量共1500余人入网入格,推行党员“1+10”联系机制(即1个党员挂钩联系网格内10户群众),确保“格内有力量,事事有人办”。
聘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为兼职网格员
三是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聚焦夯实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实体支撑,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居民需求等实际,以党建引领部门领办社区“一篮子服务”为抓手,项目化推动养老、文体、便民办事等各类服务“一篮子”归集到邻里中心集中布置,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
聚焦产业培育,增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动能。坚持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挖掘、整合本土优势资源,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一是盘活荒地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实地考察78个村(社区)的土壤质量、农耕路、周边水源等情况,因地制宜出台扶持政策,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民流转自家农田、村集体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吸引东方奇迹等39个农业生产基地进驻台商区,累计流转土地约6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3600亩,为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推动抱团发展。针对村级项目零星分散、规模不大、总量偏小等现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深化片区党建联盟、跨村联建等机制,推动联村联创、融合并进。如,洛阳镇党委发挥组织纽带作用,以跨村联建的方式将梅岭村“果蔬生态园”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上曾村,助推上曾村规模化开发培育萝卜种植生态园100多亩。
三是赋能乡村旅游。紧抓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风口”,推行“乡村全面振兴+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由国企搭台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培育八仙过海、盘扣“三湾”等特色文旅项目,推动稻香园、田野风等生态观光农业项目落地,策划打造浮山村、玉霞村等民宿聚集区,形成“一镇一特色一品牌”的民宿产业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赋能增值。
稻香园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落地
做优乡村治理,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神经末梢。坚持守正创新、共治共享,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整体效能。
一是注重聚贤用贤。以“党建强引领 乡贤助振兴”专项行动为抓手,由村级党组织联系本村的致富能人、离退休干部等各领域乡贤,发挥乡贤在农村基层群众中威望高、影响面广的优势,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承担社会责任,共谋乡村发展大计。截至目前,共吸引810多名乡贤人士参与乡村治理,累计收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意见建议220多条;发动郭廷水、骆锦标等乡贤带头捐资,联动社会各界捐赠教育基金6.25亿元。
泉州台商投资区组织举办在外乡贤恳谈会
二是强化自治功能。落实村级民主议事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议事、决策、管理各项制度,梳理细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打通“亲清家园”平台数据端口,对村级印章使用、集体“三资”管理、村建项目和农村建房审批等数据信息归类集中管理,推动村务监管“桌面化”。用好“一村一调解员”“一村一法律顾问”“厝边四事”以及村规民约等载体,提高基层自治能力和水平。
三是创新治理机制。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动5959名农村党员挂钩联系68386户群众,在单元网格内推行党员“修分争星”,将党员的责任义务划分为学习、履责、作用发挥等3类共15项具体内容,让党员干事有目标,干好可积分、评星级,积分可兑换“爱心物资”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有效激发农村党员“践承诺、当先锋”的行动自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任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