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运河记录着辉煌的过往,也见证了抗战的烽烟。
作为大运河山东段的南端,枣庄运河水道担负着渠通南北的重任。以台儿庄为中心的枣庄运河河段历时400余年,起到了南粮北运、物资流通、排涝泄洪等多重作用。现如今,台儿庄城中古运河河段河水不息,漫步古城仿佛置身江南烟雨之中,难怪枣庄台儿庄古城会有“江北水乡”的美誉。
台儿庄地处京杭大运河南北中点,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民居建筑的博物馆。八大建筑风格在此并立,南北文脉在此汇通。3000米的京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月河)古河道和明清时期的古驳岸、码头错落其中,如今还能通过城中水道摇桨逛遍全城,被誉为“活着的运河”。
汉代画像石联结枣庄和通州
“这件汉代画像石不仅可以在枣庄看到,它的拓片数字展品也授权给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使用。”枣庄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尹秀娇说。这块联结起北京、枣庄两地博物馆的画像石叫《胡汉战争画像石》,它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曾用名——“水陆攻战图”。
“水陆攻战图”顾名思义,概括了画像石上两汉时期的胡汉战争。画像石上的战场有平地和山地,士兵中有步兵、骑兵和战车,描绘出声势浩大的战争场景。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画像石内容里不仅有陆上战争的场面描写,同时还在画面下方描绘了战争中水上活动的场面。
说到这块画像石出土的故事,还有些波折。尹秀娇介绍:“通州区有个西集镇,枣庄市山亭区也有个西集镇,这块画像石所在的古墓,就位于枣庄市西集镇,是一座晋代墓。但从晋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来自东汉。很可能是墓主人在生前得到了这块画像石,非常喜爱,这才将它带入了自己的墓中。”
《胡汉战争画像石》
据介绍,《胡汉战争画像石》长2.7米,宽0.75米。在中国,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范围最广、出土数量最多的四大中心区域之一,在已发现的全部画像石中,几乎占据了半数以上。
一张代表民族工业的证件
展台里,一张斑驳的证件引起笔者注意。
这张证件上依稀能看到持有者的姓氏“张”字,其他更多的信息已经在岁月侵蚀下变得不容易分辨。“这是一张中兴煤矿公司的矿工证。”尹秀娇介绍,中兴煤矿公司(原中兴矿局)于1878年创办于枣庄,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也是第一家在清朝末期就利用机械化采煤的企业。
1881年中兴矿业在上海发行了中国第一支筹集民族资本的股票,股民有2600多人,遍及中国各地。到1906年,中兴煤矿在台儿庄建立起总煤厂和杨闸、马头、界首、济宁、镇江、瓜州等分销厂,位置都位于运河水畔,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市场上占据了极大优势。可以说在中兴煤矿发展的前期,运河开辟的水上渠道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运输条件。
滚滚运河水,不仅为中国古代带来了南北航运的大贯通,还在清朝末年的变革之际,为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助力。
大运河成就“天下第一庄”
台儿庄古城城垣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进行大规模翻修,由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建有6座城门。古城在二战时期损毁严重,经过原有资料进行考证还原,古城后得以重建。
最早台儿庄古城的建设,与运河赋予的重要位置有着直接关系,这从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中,可考证一二。“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这里说的“跨漕渠”,指的就是为了“避黄行运”而修建的泇河。
元代初期,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自徐州至淮阴借用黄河河道行运,形成所谓的“借黄行运”“漕行河道”格局。由于黄河含沙量较高,河中有徐州洪和吕梁洪两处险滩,而且黄河又经常决口淹没淤塞北岸会通河,该段运道成为运河治理的难点。为此,自公元16世纪末期(1593年)便开始规划改移运河路线,先后在南四湖东侧接之前开成的南阳新河而开凿泇河,后又几经改造与黄河相通河道,最终实现了运河与黄河的分离,大运河彻底脱离了借自然河道行运的状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可以说,没有这次运河改道,就没有台儿庄古城。
宋白釉黑花罐
“活着”的古运河河道
“台儿庄古运河之所以被叫做‘活着的运河’,是因为自明万历三十二年通航以来,河水有400多年未曾断流。1959年,国家对京杭运河进行改造,将原运河取直,这段运河保留在旧城内,成为景观河。”山东省“大众讲坛”运河文化主讲嘉宾时培京站在运河岸边,骄傲地讲述着水流不减的古运河河道。
据记载,枣庄段运河上共有八道闸坝蓄水通航,其中的第一道,就是台庄闸。“台庄闸的位置位于古城3000米的古河道内,兰婷书寓东南方向150余米的位置。”时培京指着宽阔的水面,他口中的船闸此时正静静躺在古运河中,“2011年,古运河河道清淤,我们在河底发现了台庄闸的踪影,船闸的宽度据史料记载为二丈三尺二寸,就在这个位置。”
说起2011年的那次发现,时培京还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一般运河河道清淤,如果发现瓷片或生活器都很正常,但我们在台庄闸的附近不仅发现了这些,还发现了煤炭样本。这不仅是山东煤炭运输时期的纪念,也是大运河枣庄段始终在承担着运输功能的佐证。”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记载,乾隆嘉庆盛时“县当干道,商贾辐辏,炭窑时有增置。而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数百万石,由是矿业大兴。”运河河道里几枚小小的煤炭样本,背后是一段恢宏的历史。
漕运兴盛之时,古城内水网密布,上下船舶离不开码头,目前,古城中还保留着13座私人码头,其中11座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遗产支撑。
一座小城里有40多个博物馆
“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不入台儿庄古城,谁能想到20世纪经历战火“千疮百孔”的台儿庄,竟是乾隆爷御赐的那个“天下第一庄”。历经沧桑的台儿庄在21世纪浴火重生,以“修旧如旧”的面貌重新亮相是枣庄人民的心愿。
深入探访后,笔者才知,这个占地2平方千米古城,真不愧是大运河文化荟萃之地——在小小的古城内居然有40多座博物馆,包括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运河漕帮镖局博物馆、运河奏疏博物馆、税史博物馆等,它们大多与大运河历史文化有关。
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里,将运河沿岸著名老字号场景复原,展示了明清及民国时期500多件招幌,再现京杭大运河沿岸集市、商铺的繁华景象。步入展馆,餐饮、医药、日杂等五行八作的音响招幌声声入耳,集吆喝说唱于一体,汇南北市声于一处,好不热闹。越品越引人入胜,王婆卖瓜的“王婆”居然是位男士,而古时商家的广告好物,也叫人拍手称绝,不禁感叹台儿庄及运河沿线城市绚丽的文化风情。
说起运河,就离不开漕帮。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漕帮镖局如今在台儿庄古城的南门处得到展示。运河漕帮镖局博物馆,复原了清代台儿庄回民武术一代宗师谢玉田的谢家镖局,展示了京杭大运河帮会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规范,也介绍了水上镖局的起源、发展,再现了古城大运河航运商业贸易的繁荣。
台儿庄的繁荣离不开运河的开通,而大运河改道台儿庄,则成就了台儿庄古城。在台庄闸官署旧址上的台儿庄运河奏疏展馆一整面墙展示了台儿庄八闸图,详细描绘了泇运河的水文形势及台儿庄运河八闸的具体位置。博物馆内有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台庄闸”的记事碑,天井雕塑三公像等,明清两代大臣呈报的50多本奏疏。
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
八大建筑群看一世繁华
“商贾云集通四方,下扬州观花路过台儿庄……”在台儿庄古城谢裕大茶行,一段字正腔圆的鲁南小鼓正唱述着运河重镇台儿庄昔日的光景,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而在一处徽派建筑中,又飘出了运河酒坊孕育的酒香,引人步入其中一探究竟。
运河酒器博览馆
大运河改道台儿庄,成就了其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也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化信仰和建筑风格。明清及民国中前期,台儿庄古城及闸区内的建筑之可考者,计有水门6座、哨门7座、碉堡8座、官署9座、药栈(医院)18座、庙宇33座、学校40座、其他商铺百余家、民居六千多栋。许多建筑均傍河而筑,前有临街的店铺,后有运河码头。如今的台儿庄古城原址原建,拥有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等八种建筑风格,使古城成为汇集东西南北贯穿古今中外的“民居建筑博物馆”。
万家大院
其中,晋派建筑以万家大院最具代表性。万家大院又称扶风堂,是旧时台儿庄燕、尤、赵、万四大家族之一的万家所建,就位于古运河河畔。晋派大院外围屋顶多为“半面翘”,这种独特的结构可以防寒保暖,下雨时雨水基本上流入自家院内,避免雨水打到路人,后演绎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台儿庄的晋派建筑在半面翘外多出三分之一翘,主要原因是台儿庄雨水较多,体现了天时的哲学思想。
万家大院沿运河再往前走走便来到了福建会馆。清朝闭关锁国,许多福建商人依托古运河北上经商,将福建的建筑和信仰带到了台儿庄城,建设了福建会馆。1938年的战火将这里夷为平地,现在看到的是原址原貌复原的场景,是台儿庄古城复建造价最高的建筑,仅仅在工艺上的投资就高达数千万元。门口花岗岩实心盘龙镂空石柱便显示了它的贵气,仔细看龙头打磨稍显粗糙,可行家一眼就能看出精细之处,这并非机械打磨,而是纯手工一点点凿出来的。当年从福建请来的师傅年事已高,年龄最大85岁,最大程度复原了建筑实属不易。
进了门,台阶上的九龙壁之精美更让人称奇,青石薄脆,一个小缺口都会导致整块石材报废,而九龙壁雕工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说:“不只是历史留下来的,经过岁月沉淀的才叫文物,台儿庄的这块九龙壁堪比文物珍贵,你们必须保护好!”
一座城市,就这样,曾因运河而繁华,因运河而包容。如今,运河水仍生生不息地流淌在城市中,为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交出了最好答卷。
【文章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转发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