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培养与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加快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守科技强国初心,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抓住人才工作这个关键环节,重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以及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可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结构合理及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才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主动权,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鲜明导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当今时代,以数字、人工智能技术等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正在影响全世界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深层次影响着高校的发展理念、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给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上竞争发力,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之策。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人才成长的提升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创新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产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并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新时代人才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够跨越不同领域进行知识的交汇与碰撞;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能够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秉持教育强国使命,努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先锋。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当今科技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根据自身建设基础、优势领域合理强化自身功能定位和内涵发展,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新素养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畅通自身特色的创新人才一体化衔接培养路径,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主动适应从学科专业化向跨领域交叉的转型,适应传统思维模式向数智思维模式转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跨界融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的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经济体制高效能、高科技、高质量革新化发展。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能够创造创新的人才,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整个产业变革。高校要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办出特色、追求卓越,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探索新路径。
加速原创科技革新,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卓越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校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发展需求,聚焦底层共性技术强化突破创新,集聚科研资源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敢下科技创新“先手棋”,敢于“从零开始”,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全面落实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战略急需领域人才和拔尖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将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优化学科的布局,凸显创新引领效应,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学科群。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深化产学教研融合,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平台。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高校应积极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主动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融入产业化、工程化的理念,坚持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产业、教学、科研、双创”四维融合育人的教学模式。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共享互联。同时,鼓励高校优秀团队下沉产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紧密合作,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科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教育新生态,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悬榜揭榜”的合作模式,推动课程体系与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和支撑能力。
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主动作为,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作者:陈明辉,湖南工商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中心办公室主任,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基金信息: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与实践研究”(202401001069)、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深化本科教学督导机制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实现路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