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夜校何以在青年群体中“出圈”

【摘要】作为丰富人们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与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夜校”在不同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青年全面成长需求的增强,夜校被重新激活并焕发生机,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夜校成为青年文化“新宠”,既源于其同青年内在需求的高度契合,也得益于其适配性强、可及性高等突出的外在吸引。应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科学组织引导、统筹供需两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晰夜校建设的目标定位,凝聚夜校建设的青春力量,构建夜校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夜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夜校 青年 文化建设 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利用夜晚业余时间进行再教育的重要模式,夜校是丰富人们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与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青年全面成长需求日益增强,夜校被重新激活并焕发生机,正在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成为很多青年人“夜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夜校也正在经历功能变化,呈现出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选择”、从“物质生存需要”到“精神生活拓展”、从“阶段目标”到“终身教育”的积极转向。

“夜校热”的外在表现与社会影响

当前,夜校在各地兴起,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从供给侧看,夜校课程数量与日俱增,种类日益丰富;从需求侧看,夜校备受关注,正在成为青年文化新宠。同时,“夜校热”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影响,推动其从一种教育活动延伸为一种文化风尚,乃至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供需两旺:“夜校热”的外在表现。“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潮生活方式。这种基于热爱的学习方式十分火热,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供给丰富。目前,各地夜校不断扩展课程种类,从职业技能到生活兴趣,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语言学习到艺术创作,课程种类越来越丰富多样,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课程体系。既有前沿的专业技能,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机器视觉等课程;又有文化传承类课程,比如古典乐器、民族舞、书法、绘画、花艺、手工风筝、剪纸等;还有健身类课程,比如形体训练、瑜伽、太极拳、八段锦、跆拳道、运动减脂、各种球类运动等;以及家庭教育、非遗文化、餐饮美食、影视欣赏、经典诵读等课程。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涵盖各类教育资源,不仅有助于青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专业技能,还有助于青年丰富社会交往。

二是需求旺盛。从课程需求来看,各地夜校所开设的一些实用性高、市场需求旺、趣味性强的课程吸引大量年轻人报名学习,甚至出现了“一课难求”现象。编程开发、语言学习、艺术创作、技能培训等热门课程,由于报名人数众多,课程抢报格外激烈,常常需要设置等待名单。例如,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帖子评价数同比增长226%①。

三是多主体参与。除了供给与需求两端的直观表现,“夜校热”还体现在多建设主体的积极参与。首先,党团组织特别是共青团有着面向青年开办夜校的优良传统,当下更是积极依托青年之家、青少年宫等活动阵地,加上团学骨干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投身夜校建设。其次,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并推广夜校作为区域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以及监管保障,确保教育质量和机会公平。再次,大中小学尤其是在空间和资源上更占优势的大学纷纷积极参与夜校建设,通过提供教学场地、优秀师资和课程资源,成为支撑夜校发展的重要实体。最后,许多企业通过提供资源、定制课程、联合办班等形式,依托夜校为员工提升专业技能、丰富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文化发展支撑:“夜校热”的社会影响。从难忘历史记忆到时代文化新宠,夜校的功能伴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变与不变”的复杂统一。变化的是课程特点、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不变的是服务于个人终身学习、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和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初心。就社会影响而言,“夜校热”契合当代青年对于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对于提升自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首先,“夜校热”凸显了青年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赋能的终身学习理念。夜校中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课程能够帮助青年群体及时更新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拓宽视野和开阔眼界,有助于青年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处于信息和知识“大爆炸”时代,各方面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不断涌现,凸显了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青年群体热衷于上夜校,是在学历教育之外谋求知识体系更新和个人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和发展需求。此外,“夜校热”有助于引导青年群体将视野聚焦到学习本身,既可以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充实感,又可以从“内卷”的高压状态进入到相对平和的舒缓状态,为青年群体拓展了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和自我疗愈的活动空间②。

其次,“夜校热”有助于教育资源不断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人群有序流动。通过突破时间限制、空间阻隔、学习门槛,夜校以更为均等化的方式进入青年日常生活,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助力人的全面发展③。一方面,“夜校热”使得教育资源向更广阔的领域和人群扩散,有助于促进以往较为昂贵的个性化教育资源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进行流动,从而让更多的人获得定制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夜校热”还有助于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丰富链接,从而强化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传递,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速度和整合效率。

最后,“夜校热”有助于满足青年精神文化需求和培育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夜校的文化滋养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还有利于推动社会安定、和谐与有序。通过学习和参与夜校所提供的多样化课程,青年群体的知识素养、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得以提升,科学价值追求和良好精神风貌得以塑造。此外,夜校还可以为社会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年强化社会认同、融入社会发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夜校热”的内在驱动与外在吸引

从宏观上看,“夜校热”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进而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从微观上看,“夜校热”既源于夜校与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内在需求的高度契合,也得益于夜校具有适切性、可及性强等特点的外在吸引。同时,这两个方面又相辅相成、彼此成就,促进夜校与青年群体的良性互动和双向奔赴。

契合青年需要:“夜校热”的内在驱动。就内在需求而言,夜校之所以能持续催生青年的参与热情和群体关注,在于其很好地回应了青年自身不断增长的内生性需求。一是契合青年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青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随之提高,而夜校恰好提供了这一契机,比如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资源、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便于交流交互的文化平台等。夜校不仅开办教育活动,更为青年学员搭建了共同学习、轻松交流的平台与机制。

二是契合青年对于生活可能性的积极探索。伴随社会供给能力的增强,青年群体对于生活及其自身发展的期待也在提高,愈加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解锁生活的更多可能。这种发展期待是青年人选择夜校的重要原因,反映了他们旨在通过夜校掌握新本领、学习新思想、认识新朋友、融入新群体以及获得新发展的愿望。

三是契合青年对于提升自我的强烈渴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与技能更新持续加速,使得学习不再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而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即终身学习。夜校的出现为青年终身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如此,夜校所营造的自由选择、可以专注特定内容进行研究等特点吸引了青年群体。

四是契合青年对于不确定性挑战的未雨绸缪。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青年渴望通过学习来增加自身发展韧性,提升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夜校在帮助青年应对不确定性挑战上具有独特优势,其机制更加灵活、响应更加快速、课程更加多样,且可以根据社会变化和学员需要快速作出调整,提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此外,借助夜校学习,青年群体可以分享成长经验、交流创新思想,从而有利于他们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拥有更多的自信和能力。

兼具多重优势:“夜校热”的外在吸引。“夜校热”绝非偶然,既得益于青年群体的积极追求和主动参与,也依赖于其自身在学习资源、组织形式、可及程度和功能多样等方面所具有的多重优势,呈现出内在需求和外在吸引的共同作用。

一是课程的种类繁多与形式多样。在多层次目标定位的指引下、在灵活机制的支撑下,夜校普遍开设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课程,不仅有满足大众需求、较为常见的技能培训、兴趣拓展、文化陶冶以及强身健体等大类课程,还会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或者结合区域特色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比如缓解压力课程、亲子情感课程等。基于此,青年人很容易在夜校中找到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为自身发展和兴趣培养找到平台④。

二是时间的灵活设置与错位搭配。夜校具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让白天忙于工作或家务,无法参与教育的人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不仅如此,夜校还十分关注青年的日常作息规律和工作时间要求,很多小班化的夜校课程还可以根据学员或教师的工作安排,商定上课时间和方式,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灵活性,还有助于降低学员对于课程压力的预先估计。

三是学费的公益属性和亲民价格。目前,多数夜校为公益性质,政府、团学组织、大学乃至企业和个体所开设的教育课程很多都是免费课程,即使收费也往往非常低廉,基本仅为了维持最低的运行成本。这得益于社会支持和政策推动,受惠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夜校的关注和支持,为夜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总体来看,夜校的运行机制表现为多样化筹措、多主体协作。例如,目前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青年出一点、自筹有一点、集体添一点、项目补一点、市场让一点、社会捐一点的运行方式。

四是功能的贴近需求与多重维度。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不同,夜校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有助于学员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操作水平。借助夜校,青年人可以找到与自身生活场景相契合的学习内容,更易贴近他们的直接需求。同时,夜校所带来的“轻社交”概念,符合当下青年提升自我、释放工作压力的社交需要,也符合“青年渴望从压力重重的日常空间中获得轻松惬意的闲暇时光,从资源压缩、社会期待等关系束缚中暂时摆脱出来,从活动的角色扮演与趣缘强化的社群体验感受生活的意义”⑤的内心期待。

此外,大数据、智能算法、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可以帮助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实现社会聚合,为他们搭建联系,促使他们成为夜校中的师生关系或者同学关系。例如,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可以发布课程信息、分享学习场景、展示学习成效,进而形成学习资源信息共享以及便捷的学习动员。

夜校的健康发展与机制保障

作为促进文化传播和推动优质资源惠及公众的重要载体,夜校不仅是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的鲜明折射,也反映出青年群体高昂的奋发状态和丰富的文化需要,具有聚合青年群体、促进个性发展、营造学习氛围、增强文化自觉的社会效能。夜校的健康发展与机制保障,应统筹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助力更多青年在“有知有味”的夜校生活中积极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坚持价值导向:明晰夜校建设的目标定位。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夜校对青年成长成才、社会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但一些夜校发展也存在方向偏离和目标迷失的问题,亟需通过明晰目标定位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来推动夜校发展行稳致远。

其一,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夜校本质上是教育的延伸,因此要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传播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服务学员健康成长为基本理念与办学宗旨。同时,夜校应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着力探索坚守初心、充实内涵的方法与途径,立足师资选配、课程选择、课堂管理等环节,构建系统工作机制。尤其是在不断攀升的社会热度中,夜校更要保持清醒认知,依靠知识的魅力、科学的光芒和信仰的力量,让青年群体从“一时新鲜”走向“持续追随”。

其二,服务社会文化建设。青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精神生活富裕的强烈需求是选择夜校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夜校一方面要明晰发展定位,立足青年发展需求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在耦合,积极打造新型文化传播阵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形式,借助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安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产品的下沉。例如,有的夜校尝试将一些面临失传风险的非遗项目以更加大众化、场景化的形式加以呈现,有助于促进青年对这些技能从基本认知升华为深度热爱。

其三,支撑终身教育体系。夜校要积极承担作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责使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支撑能力,紧跟学习型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更新发展理念和工作举措。同时,夜校既要充分考虑服务青年群体的基础性需要,也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领青年群体的发展性需求,有效融合回应和引领,积极拓展和丰富前沿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创新性课程,激发更多青年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

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汇聚夜校建设的青春力量。一方面,聚焦青年需要,主动问计于青年。不管夜校形式如何,青年群体始终是重要的参与主体。面对青年群体兴趣需要更加广泛、发展诉求更加鲜明的整体态势,夜校建设一是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充分考虑利用咖啡馆、特色街区、文化馆等各类场所,通过开设体验课、系列课、亲子课等多种形式来营造内容多姿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场所全面覆盖的联动格局和便于参与、乐于参加的学习氛围;二是注重观察思考,在“国潮文化”“博物馆热”以及“文创热”等青年文化现象和群体活动中深刻洞察青年群体的兴趣取向和群体特点,进而及时优化教学方案,融合期待视野,在兴趣激发和情感共鸣中提高学习效果、实现科学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鼓励青年创办,发挥同辈效能。数量和质量并存、形式和内容互促是夜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年群体不仅是夜校的参与主体,更是积极的创办主体,因此要充分鼓励青年群体创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夜校,发挥青年群体的同辈效能和相知心理,以官方创办和民间创办的互补优势不断丰富夜校数量、形式、地点和内容。比如,鼓励青年群体利用自身技能,积极开设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线下夜校,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的志愿指导和交流互动。同时,政府在给予支持的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和秩序维护,保障夜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学组织引导:建设夜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空间,夜校对于青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应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依靠科学的组织引导来保障夜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青年。

其一,加强组织领导。夜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借助社会合力助推全面发展。为此,各地各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从高质量人才培育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支持夜校发展,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推动夜校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夜校也应积极与各地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融入社会教育的整体治理与建设框架,遵守规矩、主动作为,将自身遇到的实际困难、痛点堵点及时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打造高效顺畅的组织运行机制。

其二,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夜校要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持续投入。因此,一是建立资源的社会化筹措机制,确保夜校运行和发展需求;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高效分发和精准传播;三是着眼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推出“艺术夜校”“非遗夜校”“午间六十分”等新的文化服务形式,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其三,拓展教育空间。应不断拓展夜校的空间资源,整合传统夜校阵地和新的文化空间。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扎根于党群和团属的相关阵地,积极利用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文明实践中心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发挥传统夜校空间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书店、咖啡馆、自习室、特色街区等公共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场景布置和主题设定,不断拓展夜校办学新空间。

其四,完善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夜校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因而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发挥组织力量,重点利用好劳动模范、工匠大师、非遗传承人、岗位能手、行业标兵、能工巧匠和优秀志愿者等;二是社会化招募一批优秀师资,联合企业、社会组织、自由职业者等,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项目化方式选聘优质师资;三是加强教师考核培训,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统筹供需两侧:促进青年与夜校的“双向奔赴”。“夜校热”深刻折射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以及对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期待。因此,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紧盯社会发展需要和变化,不断促进文化供给和文化需要的动态匹配和有机协同,实现社会向上向善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良性互动,推动夜校发展行稳致远。

其一,紧盯社会发展前沿,持续丰富课程形式。夜校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主动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需求侧对供给侧的推动作用,面向需求侧改进供给侧,不断丰富内容供给和形式,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实现“一时热”到“一直热”的深度质变和长久陪伴。一方面,夜校要秉持“走近青年、引领青年”的开设初衷,在紧密贴合青年群体兴趣爱好的同时,开设更多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的课程,以吸引更多人群的深度参与,使得青年群体在更为优质广泛的资源供给中挖掘更多学习选择。另一方面,夜校可以通过挖掘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形成学习滋养兴趣、兴趣驱动学习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引导学员遵守学校要求,避免因无故缺课等问题造成优质公共资源浪费。

其二,把握技术演进趋势,贯通线上线下空间。基于不同地域特点和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夜校可以探索以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来充分贯通多维空间向度,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更多抓手。一方面,夜校可以积极借助“云导游”、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发挥现有优质文化资源效能,以夜校为纽带实现教育资源、先进技术和青年发展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夜校可以借助技术的深度赋能作用,深化资源建设和教学创新,通过构建文化资源地图等方式,积极宣传与推广夜校教学信息,从而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注释】

①王禹欣:《年轻人缘何热衷上夜校》,《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1日。

②陈世涵:《“夜校热”背后的文化味(新语)》,《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

③郭存、何爱霞:《继续教育流动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锚点定位与模型构建——以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为例》,《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23期。

④臧林熙:《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呵护“夜校热”》,《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9日。

⑤伍麟:《区隔与融入:青年新型社交模式的特征》,《人民论坛》,2023年第19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