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彰显青春力量

【摘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青年的文化自信底气,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需要青年的理性自主正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青年的爱国自立骨气,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青年的开放自强志气。青年以自身朝气蓬勃的精神活力、自觉主动的主体优势、厚积薄发的理论创新、善作善成的实践探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坚实的青年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发挥社会组织对青年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激发青年的自主建构力,完善青年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观 青年力量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为内在价值追求,以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为科学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要求,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贯穿思想”①。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青年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青年的文化自信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价值观得以绵延数千年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离不开一代代中国青年的赓续与发扬。当代中国青年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切的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正因如此,中国青年更加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心显著增强,能够主动挺膺担当,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带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也使得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底气愈盛。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需要青年的理性自主正气。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深刻阐发了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和锐利思想武器,增强了其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世界的能力和本领,同时,青年的科学理性思维对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效辨识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理念的充分彰显,离不开青年敢于求真的科学态度,需要青年以理性姿态坚守价值观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青年的爱国自立骨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力量。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生气的积极力量,青年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向青年提出了总体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同时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也亟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充满活力的青年一代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有爱国情怀、有自立意识、有铮铮骨气的时代新人,需要充分发挥青年力量,让青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践行者。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青年的开放自强志气。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维度的价值追求,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促进世界发展、人类进步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在“两个大局”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为广大青年的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昭示了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青年不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终受益者,更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者、民主与自由的坚定倡导者,其作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以自身互学互鉴的开放心态、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担当作为的凌云志气,彰显青年担当。

青年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力量优势

朝气蓬勃的精神活力。青年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生机活力、精力最为旺盛、对未来憧憬最为强烈的时期。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青年始终在急难险重的关头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冲锋在前,时刻展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青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价值品质,努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自觉主动的主体优势。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青年作为人民群众中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群体。青年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决拥护和由衷认同,使其同党和国家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向心力,能够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彰显主体优势,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勇挑重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立足于自身岗位和专业领域,以己之所学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厚积薄发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新时代中国青年与时代偕行,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均等,理论武装水平不断提升,知识文化素养显著增强。在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深入推动下,青年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能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增强理论自信。在丰厚理论积累的基础上,青年得以依托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为长远的眼光精确切准时代脉搏,科学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进而充分发挥厚积薄发的理论优势,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善作善成的实践探索。实践是强化青年使命担当的重要抓手,坚持知行合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青年想为、能为、善为,以唯实惟先的优良品格躬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青年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能够在探索中发现自我、锤炼自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成就自我。青年通过发挥善作善成的实践优势,于躬行实践中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华章。

进一步发挥青年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遵循党管青年原则,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青年工作的最大底气和最坚强后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力量的发挥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正确的价值观塑造青年,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把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贯穿于青年工作的全领域、各方面,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谋划青年发展,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成才,广泛动员青年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勇担时代重任。

发挥社会组织对青年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社会组织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青年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青年力量的应有之义。不同社会组织在横向领域积极展开合作,在纵向领域上下联动,推动了社会服务的优化与社会项目的实施,为青年参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广阔的平台。社会组织应进一步充分发挥联系、动员青年的优势,通过活动共办、资源共享、阵地共建等推动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依托组织、骨干、推优、凝聚、引导、服务全链条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以高度的组织力、引领力和服务力提高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覆盖面、活跃度和协同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泛汇集青年合力。

激发青年的自主建构力。青年力量的发挥需要“从他建到自建,发挥青年的自主建构力”②。教育是一个“他建”的过程,肩负着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职责,为青年营造了启发式的学习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青年真正成长成才则需要将外在的知识理念转化为能够灵活运用的内在价值观念,即完成向“自建”的转换。要实现这一转换,需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平台健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上,鼓励青年积极进行自主探索和自我表达,培养并锻炼青年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提升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青年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将青年发展有机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完善青年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作为中国青年发展事业的重要顶层设计,从全局化的视野和思维勾勒出保障青年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举措。总体而言,党、团、队的协调联动是青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协同的合力,为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体化保障体系。具体而言,既要建立健全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又要完善以宪法为根基,以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为主干的青年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以青年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23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3JCC06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郑士鹏、董建林:《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学术交流》,2024年第3期。

②张雪梅、吴炜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青年力量及其审思与建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