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

【摘要】提升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是繁荣乡村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农村居民的数据安全意识较差等。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应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乡村文化数据库,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体系,开展数字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乡村文化数据安全维护能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2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亟需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何谓乡村文化?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乡村文化是指农村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保存、传承并发展起来的关于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其中乡村物质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物质设施,如乡村环境、乡村容貌、乡村建筑及其内外布局等;二是村民制品,如劳动工具、产品及其包装等。乡村精神文化主要包含民俗风情、历史事迹、传说故事、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及传统节庆等。乡村制度文化主要包含村志民规、村民礼仪、族谱族规等。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指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共享、传播和交流,保护乡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一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城镇网民规模达7.6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0.2%;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8%。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3%,较2022年12月提升0.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我国乡村文化数字平台技术不断成熟,乡村文化服务站点不断增多,乡村“云、网、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5G 网络基本覆盖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

二是乡村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居民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探索“数字+文化产业”模式,数字媒体、数字文旅、数字非遗、数字农艺、数字教育等产业迅速发展,释放文化产业创新活力。农村居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数字技术,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各具特色,各地借助数字技术尤其是多点触控技术,将虚拟现实应用到移动终端,将乡村风貌、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村志族谱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呈现,建立乡村文化数字云平台,如乡村数字档案馆、乡村数字生态博物馆、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数字农家书屋等。以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为例,截至2023年,先后有六批共计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作为乡村数字化科普类展馆的代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正陆续将入榜名录的传统村落搬上网络云端。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共分为村落、专题、特展、活动、文创五大栏目。村落栏目主要包括村史、村落建筑、民俗、物产等。如湖南江永上甘棠村数字博物馆包含上甘棠村介绍、全景展示(包括鸟瞰全景航拍、公共设施、自然风光、传统建筑、历史环境等)、历史文化(包括建村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族谱家训、口述史等)、环境格局(包括村落选址、村落格局、建村智慧、自然环境、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环境要素等)、传统建筑(主要是具有特色的村落建筑风貌等)、民俗文化(包括非遗项目女书、节庆活动、祭祀崇礼、婚丧嫁娶、地方方言、特色文化等)、美食物产(包括特色物产、商业集市、生产工艺、生产工具、服装服饰、运输工具等)、旅游导览(包括入村路线、村内导览等)八个板块。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逐渐成为传统村落全景式展示和学术资源交流的平台。

当前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村在文化产业创新、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数据库建设、数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数字人才培育等仍存在一些问题。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虽然5G网络已经全面覆盖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部分行政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较为落后,信号塔建设不理想,信号传输较慢,覆盖范围较小,有些偏远的自然村存在信号极弱或没有信号的现象,或是室内有信号、出门到田间地头就变成了无信号区。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不足。目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乡村物质文化方面,比如乡村风貌和自然环境、传统村落建筑、非遗物品制作过程等数字化。乡村精神文化资源和制度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比较少,村志民规、村民礼仪、族谱族规、历史文化等数字化程度较低。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一些乡村的文化广场、文化馆、文化站、群艺馆、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不高,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内容单一,互动参与度较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等。

农村居民的数据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对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识,对乡村文化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保护意识不足。例如,乡村中医药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医学智慧,如果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数据篡改或故意泄露,甚至被恶意利用,则会对乡村文化造成破坏。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不成熟或存在漏洞的技术,这些技术可能会被黑客攻击,导致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呈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提升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是繁荣乡村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要加强乡村地区的5G网络全覆盖,提高网络速度和稳定性,推动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升级,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和存储需求。

加强乡村文化数据库建设。一是着力建设同区域乡村文化数据库。可以将同一地域的乡村文化资源按乡村物质文化、乡村精神文化、乡村制度文化等类别归档建库,将乡村方言、传统手工艺、服饰器具、古建遗存、民俗风情、传说故事等文化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数字化存储。二是加快建设全国性乡村文化数据库。可以建立全国乡村文化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数据共建共享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体系。地方政府可以利用 VR、AR 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沉浸式乡村文化服务,将乡村公共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推动乡村数字图书馆或农村数字书屋、乡村数字博物馆、农村优秀家风家训展、村志族谱、乡村特色姓氏文化谱等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可以把乡村文化广场、文化馆等公共场所开展的乡村艺术表演以及乡村古典文献、口述史等进行录制存储,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打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展示平台,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开展数字乡村人才培养计划。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地方政府可以为青年人才返乡提供政策支持,比如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继续学习的机会等,使青年人才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归属感,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加快培育乡村数字人才,一是要打造乡村数字人才市场。通过搜集数据,深入了解乡村经济、人口、教育和技术基础的情况,根据乡村数字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打造乡村数字人才市场,促进乡村数字人才市场与乡村各类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交流,激发乡村创新活力,推动数字科技在乡村落地,助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二是要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数字技能培训。制定乡村数字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规划,激发农村居民学习数字技术的热情。聘请数字技术专家,开展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实践技能,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服务。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数字乡村博物馆建设、优秀家风家训和村志族谱电子化、电商物流、直播带货、数字安全、数字版权、数字媒体传播等。

提升乡村文化数据安全维护能力。目前,我国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文化数据保护机制和安全机制不够完善。为此,可以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根据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建立相应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让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有法可依,使乡村文化数据的整理、归类、上传、管理、保护、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处于安全的网络生态环境中。同时,对于违反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伪造数据、侵权等给予相应惩罚。此外,应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监督机制,提高监管质量,保障数据安全。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推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应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迭代升级,让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等融合,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有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郑州商学院中原商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村落发展史(多卷本)”(项目编号:19ZDA19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兴文化工程文化专项“河南家谱中姓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14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4年2月3日。

②彭超:《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人民论坛》,2019年第33期。

③郑方辉:《全面乡村振兴:政府绩效目标与农民获得感》,《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④胡彬彬:《当前传统村落演变态势堪忧——来自农村一线的调查与回访》,《人民论坛》,2015年第6期。

⑤高奇琦:《国家数字能力:数字革命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