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洪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为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作出整体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议题,表明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决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方法原则、价值取向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人民情怀。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改革是要有原则和立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就是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妥善处理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改革开放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放置在历史演进、社会活动中思考,充分肯定人的生产劳动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政党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始终走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同其他政党不同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时就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有实践活动均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动因。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
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立场问题是一个政党的根本问题,关系到这个政党的性质和基本属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党的初心使命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要一直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做到初心不改,使命如磐,原因在于我们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这就确保了我们党永不变质、变色、变味。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发展的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改革“为了谁”的问题。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全面发展的迫切追求。改革必然要触动各方面利益,必然要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只要我们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一系列改革举措,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改革的主角。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社会变革和实践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改革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凝结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人民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找到正确的破题方向,需要我们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从群众中寻找改革的突破口、破题的发力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计划、政策规划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要充分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改革的各项举措要契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度、满意度。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凝聚共识。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往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会转化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巨大力量。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曾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列宁认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力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才可以得到释放和发挥。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如果没有中国人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不会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等等。人民是现实社会的直接接触者、基层实践的主要参与者,是最了解现实情况的群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社情民意紧密结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人民满意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回答了“改革为了谁、改革谁受益”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
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束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破的难题。我们必须下大气力破解根深蒂固的难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近年来,教育部门持续聚焦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卫生部门多措并举打通百姓就医堵点、痛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启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出台20条相关举措。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底线。2023年年末,全国664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9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因而必然面临困难挑战。改革不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愿望和要求,而是要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只有分配更公平,老百姓的钱袋子才能更鼓。截至2024年1月,全国18个省份最低工资标准已迈过2000元大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2023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实现了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满意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只有人民满意,群众才会滋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顽瘴痼疾,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变化、收入的增加、生活的进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2023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59万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愿望。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三要利用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群众利益表达、矛盾调解、维护稳定、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尽最大努力充分调动群众支持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激发人们的改革热情。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深入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性研究”(52WT2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