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大国基理 > 正文

长征路上学党史丨江西于都:擦亮长征源名片,讲好新长征故事

人民论坛网讯(记者 靳佳)7月15日,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于都启动。此次主题宣传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西省委网信办、福建省委网信办、中国新闻网主办,由赣州市委网信办、赣州市融媒体中心承办江西线活动。人民论坛网记者随采访团走进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于都是一块红色土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近年来,于都县在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擦亮了长征源这张名片,有力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护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在于都这片红色热土上,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一段光荣的历史,承载过革命先烈的鲜血与汗水。近年来,于都县依托遗址遗迹,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采用革命遗址共建共护的模式,扎实推进红色资源普查、革命旧址修缮布展等工作,一大批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红军标语等得到有效保护、修缮开放和活化利用。

1996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东门渡口兴建了长征出发纪念碑园以及纪念馆;2009年,纪念碑园扩建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于都作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集结出发地,以现有国家4A级景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为基础,在长征第一渡——于都河东门渡口两岸高标准建设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重点展示园,新建长征大剧院、长征学院、胜利大桥等标志性建筑,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核心展示园,取得可喜成果。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赣南省委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刻,‌也是传承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于都县深耕家门口的红色“富矿”,整合长征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本着以史为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多形式活化利用与创新宣传长征文化资源,让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活了起来,让红色情怀历久弥新、长征精神浸润人心。

微信图片_20240717092651

于都县长征渡口 人民论坛网 靳佳摄

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于都县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团队”的模式活化利用红色资源,精心打造了长征源合唱团、宣讲团、演艺团和小红星讲解团4支文化传承队伍,深入乡村、机关、学校,通过唱、说、演、讲等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长征故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以“唱”为主的长征源合唱团是一支由红军后人组建的队伍,他们深入军营、学校、社区、乡村,到北上广深等城市和长征沿线重要纪念地公益演出,其主打曲目《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红军历尽艰辛、终获胜利的革命精神。

以“讲”为主的长征源宣讲团是一支由“红军后代+宣讲骨干+志愿者”组成的红色宣讲队伍,他们深入基层、走进百姓,记录门板铺设浮桥、绣球草鞋背后的革命爱情、马灯背后的送别和等待等老百姓口中的长征故事,运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演”为主的长征源演艺团每周六、周日在东门渡口这个重大历史现场,演艺情景剧《告别》,重现当年长征于都河畔军民依依惜别的一幕,父送子、妻送郎、托孤跪别的场景让不少观众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红色文旅舞台剧《长征第一渡》融合现代科技与艺术,以1934年10月八万六千余名中央红军战士夜渡于都河、集结出发长征的故事为创作原点,让观众全景式、沉浸式深度体验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长征源小红星讲解员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到红色景点,为游客义务讲解家乡的红色历史。培养小红星讲解员,不仅传播了红色文化,还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感党恩、践初心、爱军队、爱国家。

发展红色产业,让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近年来,于都县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长征精神研究,讲好长征故事,打响文旅品牌,坚定走好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于都县以现有国家4A级景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为基础,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重点展示园,‌将红色旅游景点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大课堂”和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2016年,于都在充分保留革命遗址原貌的基础上,将祁禄山红军小道规划为红色旅游景点,通过挖掘红军长征经过时的革命故事,规划设计了“一日游”“半日游”等研学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如今,长征历史步道祁禄山、梓山山峰坝示范段成为全国开展党性教育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于都坚持项目与产业并进,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项目建设。于都县通过一系列硬件设施建设,将红色文化与农业、旅游业、康养产业等深度结合,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成功地将自身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独特名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勃勃生机。

梓山镇潭头村是于都县远近闻名的红军村,自明初建村已700余年,中央苏区期间,潭头村有2000多名群众参加革命,为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拦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曾经是村里贫困的写照。近年来,潭头村通过种植富硒蔬菜、富硒水稻和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贫困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巨变。

微信图片_20240717092234

梓山镇潭头村 人民论坛网 靳佳摄

长征没有终点,每一首红色歌曲、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红军遗物,都在讲述90年来的长征故事。长征永远在脚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长征路上,于都长征源的名片定将越擦越亮,红色故事也将越讲越精彩。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