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海归中国梦 > 正文

陆婉珍:为石油化学分析默默奉献的女院士

陆婉珍(1924.9.29—2015.11.17),生于天津,原籍上海,石油化学家。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归国,投身石油工业部,创建并领导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现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1978年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并当选为中国石油学会首届理事。1983年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陆婉珍,中国石油化学分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在色谱与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她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尽奥秘的不懈追寻,更是对国家富强的默默贡献。

赴美求学为石油化学分析打下基础

陆婉珍,1924年出生在一个充满学问与理想氛围的家庭。母亲马明照受过良好的高中师范教育。父亲陆绍云是一位留日归来的纺织工程师,经常鼓励陆婉珍探索真理、献身科学。在家中,父亲设立的小实验室成了陆婉珍童年最喜爱的地方——在这里,她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纤维的结构;也在这里,她学会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父亲的言传身教,让陆婉珍深刻理解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也为她日后投身石油化学分析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陆婉珍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学习,学校严谨学风与爱国主义教育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1942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在陆婉珍的学术生涯中,留学美国的经历成为她科研事业的重要转折点。1947年,随着战后国际交流的恢复,陆婉珍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她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西北大学深造,专注于化学工程与分析化学的学习与研究。

在伊利诺伊大学,陆婉珍系统学习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深入了解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分析等前沿技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她进一步拓宽了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对色谱技术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在西北大学,陆婉珍的学术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度。她有机会与化学领域的大师面对面交流,并参与了多个创新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开始专注于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复杂化学物质的结构,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她科研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留学结束后,陆婉珍在美国的玉米产品精制公司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她将在学术机构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参与了多个旨在改善公司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项目。尤其在玉米淀粉的提炼过程中,她利用分析技术成功地提高了产物的纯度和产量,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赢得了同行的认可与尊重。

“回到祖国,才回到了家”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陆婉珍和她的丈夫闵恩泽,尽管当时在美国已经过上了相对优裕的生活,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她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从未放弃回国的希望。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他们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回忆那段时光,陆婉珍曾说道:“我们从没想过不回来,这里没有该不该的问题,就像人每天都得回家一样,回到祖国,才回到了家,心里才踏实。”

由于美国政府的限制,陆婉珍夫妇的归国之路异常艰难。他们一方面加紧钻研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各种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则积极与其他留学生一同抗争,并联名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请求获准回国与家人团聚,但并未得到回应。1955年初,在其同事潘其迪的协助下,闵恩泽成功获得香港中国印染厂的聘书,从而获得了进入香港的机会和居留权。夫妇俩迅速打点行装,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从旧金山出发,历经波折,最终抵达了离祖国仅咫尺之遥的香港。

巧合的是,这家印染厂的创始人查济民是一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实业家,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他一再挽留他们留在香港工作。但陆婉珍告诉查济民:“来香港就是为了回到祖国!”见陆婉珍和闵恩泽回国心已定,无意久留,查济民便毅然帮忙斡旋,于1955年10月安排陆婉珍夫妇与钱学森夫妇搭乘同一列火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们的心情无比激动,据陆婉珍回忆说:“我们站在上海的土地上,心里充满了激动和踏实感。”经过8年的远行,他们终于回到了家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和温暖。

归国后,她被分配至石油工业部负责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现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她就领导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人员配套完整的分析研究室,并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术平台。同时引入了先进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仪器和技术。凭借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她极大地提升了石油产品的检测效率和精度,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石油分析领域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陆婉珍还很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在大庆炼油厂铂重整装置开工期间,陆婉珍凭借对气相色谱图的精准解读,敏锐地察觉到了生产装置中的潜在漏点,并指出二甲苯干点不合格的原因是产品中混有汽油,生产系统中有漏点。根据她的判断,生产人员很快便发现了漏油部位,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为我国第一套催化重整工业装置的顺利投产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她带领团队深耕炼油添加剂领域,创新研发出系列高效催化剂与添加剂,这些成果包括一系列高效的催化剂和添加剂,如提高辛烷值的抗爆剂、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脱硫剂和脱氮剂等,在提升炼油厂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对推动绿色化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重培养后学,传承科学的火炬

晚年的陆婉珍,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这一时期不仅是她科研成果的丰收期,更是她知识传承与社会贡献的黄金时代。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高效、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当时中国在该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陆婉珍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巨大潜力,毅然决定针对石油样品的复杂性开发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解决多种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难题。

在她的推动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逐渐建立起系统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平台,优化了光谱数据处理算法,提高了分析精度和效率,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量化石油成分。为了确保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陆婉珍多次组织全国性的技术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还编写了多部技术手册和培训教材,为技术人员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支持,极大地推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应用。

教坛春晖,桃李成荫。陆婉珍晚年最为人称道的贡献之一,便是她对后继学者的悉心培养。她认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不仅在于科研成果,更在于能培养出多少后学,传承科学的火炬。为此,她倾注了大量心血于教育事业,尤其是对研究生的精心培育。在她的悉心指导下,26位硕士、20位博士及5位博士后茁壮成长,许多学生成为各自领域的杰出人才,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和前行。

陆婉珍在科研成就之外,其社会活动同样突出。她积极参与科技普及与政策制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并在多个科技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她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的发展,推动女性在职业上取得突破,为打破性别壁垒作出贡献。

陆婉珍在色谱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显著提升了国内的科研水平,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她不懈探索的足迹、深邃独到的思考,以及严谨批判、勇于创新的科研风范,这些无不激励着后来科研工作者,引领他们矢志追求科学真理、勇攀科技高峰。科学家的精神之光,犹如夜空星辰,穿越时空,照亮着后来者探索科技未知的征途。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