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文旅融合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从爆火的天水麻辣烫,到引得无数游客打卡拍照的泉州簪花,再到这段时间热度不断攀升的阿勒泰草原,今年以来我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文旅融合跑出了“加速度”。诚然,对于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的中国而言,促进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文旅融合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两者还处于“磨合期”,甚至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由于思想和机制上的融而不合、合而不融,致使有些地方对文旅融合的推进力度不够,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未能有效地体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还有些地方重“旅”轻“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只图有形的效益,忽视潜在价值,急功近利,相互推诿与扯皮现象并存,致使对文旅如何融合发展思考不深、办法不多。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将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桎梏”。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均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迈好从“磨合”到“神合”这道“坎”,需要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

以思想融合为前提。文旅融合发展首先是理念融合,只有从思想深处正确认识文化和旅游的内在关系,破解文化和旅游谁大谁小、谁重谁轻的问题,才能以更加广泛的共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因此,在谋划文化发展的同时,要尽量兼顾旅游需求,侧重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方面的考量,把对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以体制融合为保证。目前,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机构虽然合并已久,但工作体制上是否完全融合成为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问题。文旅融合应加快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文旅体制新格局。同时,要积极推动文旅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从体制上打破垄断、消除壁垒;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专项协调机制,以文旅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方向,将政府管理、服务和引导的合力,企事业单位创新经营的动力,社会组织协调促进的推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文旅融合发展的活力。

以创意融合为抓手。不断创新文旅融合发展,重在创意融合,也难在创意融合。因此,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优势,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扩大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这就要求以旅游为主要工作职能的部门要自觉将文化诉求融入其中,以文化为主要职能的部门要将旅游的诉求充分考虑,叠加文化创意产品和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同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把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区景点,使文化成为景区景点“金字招牌”。

以资源融合为基础。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无论是立足于“真”对文化景观的直观展示,还是着眼于“奇”对旅游场景的雕饰营造,都要通过资源的禀赋优势,激活各类相关要素,以场景之美吸引人,以文化之美感染人。这是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域广阔,无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还是红色资源都极为丰厚。截至2023年9月,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7项,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要积极鼓励和有效促成文旅资源的对接合作,打破原有的要素和产业边界,通过交叉重组、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等方式形成共生体,推动形成更多的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资源。

以绩效融合为牵引。绩效评价是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影响着创新发展的深度推进。文化和旅游业对绩效的追求各有侧重,前者主要强调保护与弘扬,后者主要强调收益与发展,这是由它们的行业性质和职能定位所决定的。坚持“以人促事、以事察人”,狠抓指标分解、过程管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4个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文化效应与旅游收益并轨运行、社会绩效与经济绩效有机结合。文化产品也是产品,生产文化产品也要消耗社会资源,不能不关心投入与产出关系,要把两个效益统一起来,综合考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文化旅游项目的综合评估制度,确保文旅市场既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又充满生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