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基层党建 > 正文

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党建铸魂合力创新 绘就“锦绣郫都”新篇章

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总目标,以规划、科创、艺术点亮乡村,全力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的篇章。

微信图片_20240722110544

聚焦党建铸魂,凝聚奋进合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火车头”,更离不开党员骨干这群“领头雁”。德源街道以“三联”推进农村党建工作。

坚持党建联抓,抓住关键,抓出示范。在抓组织方面,德源街道坚持发挥党组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组织建在网格上,建在企业、项目上,农村现有网格党支部9个、“两新”支部4个,党员299名。同步配齐配强“两委”班子。在抓书记方面,严格按照“选、育、炼、用、管”五步工作法,培育得力书记队伍。在抓党员方面,开展党员“三问三亮五带头”工作,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发动,合力完成世界科幻大会保障、京东方项目电力线路建设等重大任务。

坚持资源联享,党组织当好领路先锋,搭好平台,享好收成。德源街道党委通过与大蒜合作社党支部信息资源共享,与昆明、大理等地各级党组织建立直接联系,打通大蒜产销上下游渠道,在市场行情向好叠加减少中间商环节的背景下,大蒜较2023年每斤增收3元,实现亩均收入2.8万余元。

坚持服务联动,联办“关键小事”,办好“暖心大事”。德源街道秉持“群众在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德源街道东林村通过党建联盟牵线,定期与温江区永宁电管所共建,解决春耕期间村民田间地头灌溉用水问题。禹庙村党委与华商理工职业学校党支部发挥“村集体有地,学校有人”的互补优势,村集体有偿提供撂荒地供学校开展劳育活动,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延伸了教育课堂。

围绕产业牵引,拓展共富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产业发展上,德源街道主要从“三个贯彻”着手。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做好耕地、林盘、生态、文化4个保护,守牢发展底线,护住“绿核”“蓝脉”,留住乡土文化,让东林片区成为城市居民向往、产业人才长住的目的地。

贯彻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契机,锚定林盘总部、农旅融合、适农加工3个产业发展方向,集成引进项目28个,总投资6.3亿元。

贯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发挥现代产业强大“牵引动能”,探索多元共富路径,助力集体经济“壮”起来,让群众钱包“鼓”起来。2023年,通过集建入市和资产经营,东林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00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万元,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200余名。

在拓展共富路径的过程中,德源街道综合运用3种模式。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村集体闲置建设用地用作产业发展用地,以此吸引各类企业资本投资乡村,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在东林村,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步科数字化餐饮研发中心,国有公司投资建设东林美育空间。

股份合作模式也为乡村增色不少。东林村集体与社会资本、自然人三方合作,打造谷予茶餐厅新消费场景。村集体还联合城市社区成立乡村运营公司,实施物业管理等项目。

与此同时,东林村采取盘活闲置资产模式,对闲置资产进行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通过摸清家底、分析资产的结构,实现闲置资产运作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针对平东路沿线拆院并院后闲置的集体土地、房屋存量资源,东林村招引了蔡小鱼、塑·艺术空间等项目,还利用闲置校舍与瑞雪科技合作打造乡村人才公寓。

微信图片_20240722110551

深化三产融合,转化发展动力

在有效的产业政策的带动下,德源街道的特色产业不断兴起,并迅速形成规模。

德源街道以省级稻蒜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为契机,大力探索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主体+托管”模式,村集体、合作社等主体已规模种植农田800余亩,实现耕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新“稻鱼共生”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启动数智育秧服务中心、粮食烘干储备中心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推动农业从平面向立体、田间向车间的转变,以数字化监管手段赋能万亩稻蒜种源基地建设。支持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开展黑蒜等高附加值产品规模研发和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稻蒜现代农业园区已获评省三星级和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为发挥毗邻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区位优势,德源街道打造科创林盘总部经济带,上市公司深圳步科一期数字化餐饮研发中心建在林盘中的集体建设用地上,将有近百名工程师入驻办公。借势科幻大会,推动科幻业态融入乡村,与区科协、区影视公司协力,争取科幻作家、影视编剧工作室入驻东林村,加快形成创新业态集群。

这期间,文旅研学产业也勃发奋起。德源街道依托袁隆平种业硅谷和科技试验田等实体阵地,发展乡村特色美食、休闲度假、科普研学三大产业,开展稻田研学、周末农事体验游等特色活动,接待学生5万余人次,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加速推进东林园林酒店建设,引入花间堂等特色酒店民宿,打造东林凡舍等乡村美学新空间,农村生态价值得到创造性转化。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建设音乐街区,链接四川传媒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艺术资源,开展毕业演出、大学生音乐节等常态化“演、赛、展”活动,举办“机车公路趴”、西华大学艺术实践周等活动,吸引观众10万余人次,持续提升乡村人气。

微信图片_20240722110555

切实治理强基,夯实善治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在农村治理上,德源街道坚持“网格是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理念,完善“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在东林村搭建起“1个总网格+2个一般网格+12个微网格”的党建引领“微网实格”体系,把网格从村民小组延伸至林盘院落,做到了“用一网兜起民生大小事”,主要在服务特殊群体、守住安全底线、保障重大任务三个方面发挥“微网实格”作用。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千头万绪。德源街道突出群众主体,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制定“八要八不要”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维护。在散居院落选出院落长,群众自发组织“耙耙队”“弯刀队”,清理林盘枯枝败叶。在新建农房,通过宣传教育和日常巡查引导村民自觉做到“两不一符合”。

长效激励机制带动了整治工作,德源街道树立“美丽乡村不能美在一时,长效管理才是关键”的思维,村民每月自发开展考核测评,凭积分定期到供销社兑换生产生活物资;组织年度最美院落、家庭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资源。德源街道集聚机关、企业、院校人才,充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活水源泉。人才数量今年预计达到700余人。近3年来,街道农村片区常住人口从9084人增加到10023人,实现人口净流入。

同时,依托区委组织部实施的“青帆计划”等契机,有8名区级部门干部、街道中层干部换岗历练,街道组织120名街道干部入村包户了解民情,还安排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20余人在拆迁、苗木腾退等一线岗位实践,培养出了一批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

德源街道还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引进了新乡贤50余人,发挥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的示范作用,在全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余人、农业职业经理人50余名。

如今,德源街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大力推进城乡融合。目前正有序推进农业园区、林盘保护、农房风貌等专项规划,以产业先导定分区,确定了“一轴一核一环四田园”的空间发展格局,乡村全面振兴大小环线已初步呈现,将迎来新发展、新面貌。(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党工委  江溥 杨杰)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