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民生举措,惠及你我!

2024年7月18日下午,如潮掌声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决定》明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中提到了哪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改革举措?一起来看。

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一、收入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

●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

●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劳合社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伟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完善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思路是“提低”“扩中”“调高”“取非”,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全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其健康和教育水平,提高其收入水平,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要瞄准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等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一要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二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加大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管理,整顿收入分配秩序;三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遏制权钱交易,打击各种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

41

二、就业

●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美艳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为应对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挑战,我国需要不断优化积极就业政策的框架内涵,统筹运用一系列政策工具,把就业优先真正置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形成更加完善的积极就业政策。

4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余少祥在《学术前沿》刊文表示,新就业形态下,很多岗位准入门槛低,对专业文化技能要求低,使得困难群体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研究表明,新就业形态吸纳最多的从业者是“那些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劳动者,包括一些随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而从传统行业分流出来的劳动者”,因此对于保障和维护基本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过去的“三难”从业人员进入正规人力资源市场,获得平台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民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销售农副产品,从而实现增收致富。不仅如此,新就业形态在“消除就业歧视,并在残疾人群体、失业群体等关键群体的增收方面成效显著”。

43

 

三、社保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

●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

●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

●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博导米红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未来十五年(2024年—2039年),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期,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面对深度老龄化、快速高龄化和长寿化的重要转型期以及相关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转制期。如何把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数及其变化,系统认知城乡居保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推进该制度的演进与发展,是基于“提低扩中”的视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新人民论坛 2024 03月上 封面

 

四、住房

●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

●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陈杰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充足、均衡分布、可及性高的高质量住房及良好社区,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和城市韧性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仍有一部分城乡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保障水平不高,全国范围改善性住房消费仍有较大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彻底消除并防范住房绝对贫困再生,与逐渐消减住房相对贫困,两个任务将同时并存。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满足,是扩大内需、提升内循环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既同时兼备民生属性和商品属性,又在商品化条件下同时具有居住功能和资产功能。完整准确全面认识住房的属性,坚持以居住功能为主导,注重住房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互促,是合理确定住房发展模式和科学制定住房政策的前提条件。展望未来,平衡好住房资源配置的效率性与公平性,市场和保障“两条腿”走路,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住房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五、医疗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

●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

●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虎峰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医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医改与健康中国建设紧密结合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由过去的重医轻卫、重治轻防转为预防为主、医防融合;由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由卫生健康的部门政策转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需要从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策略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医改工作不进则退,应根据客观规律把握发展趋势,统筹全局,兼顾长远进行部署和推进。

六、人口

●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国家治理》刊文表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在这一人口发展趋势背景下,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5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宋月萍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育政策适时调整,配套措施相继出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并将其上升至“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高度,为青年婚育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低生育率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附加政策变化而产生的长期结果,青年生育观念的转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想要改变低生育率现状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尊重现实,重视生育文化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构建积极生育文化,将家庭友好的生育观念融入整个生育支持体系建设中,才能真正提高育龄人群,尤其是青年人群生育信心。

生育

 

七、养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

●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

●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宝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首先,发展银发经济是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当前,迫切需要通过发展银发经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的同时,充分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展机遇。银发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需求潜力大、增长快,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发展银发经济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而银发消费在促进消费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发展银发经济,能够有效繁荣银发产品和服务市场,激发银发消费潜力,将大大提高社会总需求,推动扩大内需战略顺利实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最后,发展银发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银发经济是一个发展潜力大的领域,需要加强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xin 人民论坛 2024年第13期 封面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出品人:彭国华

总策划:陈阳波

总监制:王慧 杜凤娇

策划:翟羽佳

编辑:赵光菊

资料:新华网、《人民论坛》杂志、《国家治理》杂志、《学术前沿》杂志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