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表演渊源要追溯到我的童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试着上台演儿童剧,但那时候我还很懵懂。后来读中学的时候,因为学校旁边就是上海人艺,我有了很多机会去看戏,久而久之,我心里那颗表演的种子也慢慢发芽。到了考大学的时候,我还长着一张娃娃脸,有人劝我“你这个形象就不要考戏剧学院了”。可是我觉得演员的实力比外形更重要,我要用实力赢得肯定。于是大学我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在学校里,我第一个获得认可的作品,就是现实主义题材。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的作品,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大学毕业后,我演了几年话剧,再后来又获得了参演影视作品的机会。电影《人在囧途》是我演艺生涯中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以春节返乡为背景,通过幽默诙谐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人对于春节团圆的渴望,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电影中我和王宝强饰演的角色,在旅途中共同面对困难,建立了深厚友谊,也传递着善意和温暖。这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去记录和呈现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我们交出的作品,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让观众开怀大笑,更要有意义、有内涵。镜头应该跟着时代走,围着人民转,演大众所想,感大众所感。于是除了演好每部戏,我也有了自己创作的想法。
《人在囧途之泰囧》是我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我尝试通过一贯的轻松幽默,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理解。其中有不少命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有的角色背负着母亲的期望踏上路途,有的角色在这趟旅行中,从互相隐瞒到解除“信任危机”。观众可以从人物的成长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现实的映照。观众的掌声如同价值共振的回响,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动力,这些认可弥足珍贵,让我更坚定地想要拍一些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同时我也把继续提高作品质量当做了一个目标,希望能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观众的作品。
2018年,我出演并监制了《我不是药神》,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聚焦医疗话题,患者与家属的情感看哭了许多观众,也让观众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故事,我始终认为温暖是最重要的情感推动和故事基地,可以让观众在笑泪中被治愈,看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也希望透过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传递一种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更深刻地思考,我们应该为观众贡献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应该拍与观众有关、与当下有关的故事。作品应该传递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社会洞察,反映时代精神,回应社会关切,这也是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在最新的作品《逆行人生》中,我再次将镜头对准了现实主义题材,讲述了高志垒与家人、朋友相互扶持,从大厂员工到做一名外卖员,走过人生低谷的故事,献给每一个努力前行的人。在筹备期间,为了贴近真实,我和主创们都去送了外卖。在这个过程中,我切身地体会到他们这份工作的不易,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相反这是一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工作。外卖骑手只是一份职业,在这份职业的背后,是每一个为生活奔跑的人和小家。我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当电影的主角经历困境,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同事朋友的帮助,都给了他重新出发、直面生活的动力。人生难免有跌宕起伏,但只要爱人的陪伴,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勇敢地应对那些烦恼忧愁,坚定地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难关,就总会迎来上坡之路,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对于那些正遭遇瓶颈、迷茫焦虑的人们而言,也渴望获得充满希望的精神力量与鼓励,来帮助他们跨越眼前的重重挑战与坎坷。如果有观众跟随着人物的起起落落的心路历程,能够获得一些力量,看到寻找生活支撑点的不同方法,我就觉得很满足。
电影中展现了很多的群像角色,他们都是芸芸众生的代表。在这次的创作中,我也尽力为每一个角色建构立体多面的性格和故事,把每一个角色都当作主角,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幸福与风雨,背负着各自的责任,有的人是为了守护家庭,有的人是为了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有的人则是为了追逐爱情,还有人是为了帮助兄弟。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都在向着更好的未来全力奋斗着。电影中也有很多温暖的瞬间,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都是人性的光辉与美好。“无惧风雨,守望相助”,这些温情的传递,一次次鼓舞着人走出困境、抵挡万难,也希望观众能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被治愈被触动。这也是我创作的初心,我希望拿出一些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作品,倾听人们心声,讲述贴近人心的故事,写出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只有用心反映观众的情感与生活,才会获得观众的认可,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在演艺生涯中,我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观众的身边人、身边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镜头及时迅捷地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光影传递社会的正能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作者:徐峥,系中国影视导演、演员、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