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文化篇 > 正文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强大力量

作者:高红霞(陕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尖锐复杂,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立足我国发展实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意识形态工作维度探索和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培根铸魂、立心立命,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

“两个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入人心”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有机统一。高举思想的旗帜,哲学社会科学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

从文化发展的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竭的精神动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中华民族展现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这份底气骨气根源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强自信。

从实践发展的逻辑看,未来已来、过去未去,哲学社会科学阐“旧邦”辅“新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的伟大历程,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在“人类知识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知识文化资源,进行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形成观照现实、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不断打造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根基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基础离不开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要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战略部署、目标规划中的道理学理情理;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全人类发展和文明传承提供中国智慧;哲学社会科学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做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表达,既要探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和独特性,又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概括“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推动中国学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使中华民族之魂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哲学社会科学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所用,立足宽广文明视野和纵深历史视角,以思想变革推动科技变革、制度变革和社会变革,在历史赓续传承和文明交流互鉴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努力培育契合当前时代的科学思维,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哲理基石。

凝心聚力、成风化人,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根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性和人民性始终相一致、相统一。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实践探索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人民做学问,抒写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不同学科视角深化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为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社会道德涵养和社会风尚建设奠定科学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要把理论阐释创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和传播上,坚持科学性与道德性相统一,创造更多有道德力量的成果和产品,引导人们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以思想精神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明风尚;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弘扬道德、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进程中培育和践行优良的学风,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用优良学风带动良好社会风尚;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一方面强调“融渗性”,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机融合在各种载体和形式中,另一方面强调“平实性”,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人间烟火中”,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拓展理论天地和实践空间。

举旗亮剑,培根固本,构筑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根基

社科联作为党委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应在深化意识形态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强大的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科联要作为第一方阵第一梯队去维护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做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坚定捍卫者,不断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上取得新成效,在强基固本、正本清源上取得新进展;要着力凝聚思想共识,引导社科界靠前思维主动发声,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大背景、大逻辑,讲清楚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准确内涵和创新意义,讲清楚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新部署和新举措,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陕西实践的信心和智慧;要增进价值观自信,通过扎实有力、深入透彻的理论研究阐释,把各种形貌的价值观“辨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透”,立足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讲透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性、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传播好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不雾里看花,不一味盲从,不简单移植;要把握好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既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又确保正确的政治关切、学术认知和思想交流,通过积极健康、深入透彻的理论辨析,营造有利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良好氛围;要做好网上思想舆论引导,组织专家学者主动发声、及时发声,讲好故事、讲活理论,提供更多务实、管用、广泛认同的社科研究成果,让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传得开、传得响,更好地赢得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