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全会公报绘制了宏伟蓝图,确立了奋斗目标并作出战略部署,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提出了新内涵、新要求,规划了清晰路线图与合理时间表,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会精神将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抓好改革举措贯彻落实,切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全会公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本质内容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分章节详细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弘扬与创新,并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论述紧密统合了起来。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丰富内涵,也表明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各项基本特征高度统一、深度交融、相辅相成,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清晰勾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轮廓。可以看到,拥有14亿多庞大人口规模的中国能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本身已经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举。正是因为中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现代化,来自推进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挑战才会极其复杂而严峻;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质中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强调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理念,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困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因而才能在世界各国追求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显得如此璀璨夺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单一领域的、局部的、抽象的现代化,而是将现代化事业与人的现代化融为一体,把“走自己的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以推动人向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前进,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面临着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其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应对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的伟大智慧。我们要在准确理解、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等指导下,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理念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以及人的各项权利的充分实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带领最广大人民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及生产力发展状况,提出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并采取有效举措逐步推进。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等理念和要求,带领人民为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正是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人民至上的理念价值得以全面贯彻、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在推进人民共创共享精神文化成果的事业之中,生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还广泛存在,也造成了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的能力、水平和质量上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此同时,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本身就包含不同内容,人们精神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决定》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可见,坚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更加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党始终守护人民的心的最好注脚。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的生命意义、价值所系。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富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是对推进方式的要求,既包括全体人民这一范围意义上的共同,也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范畴意义上的共同。首先,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体现。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反哺”作用。站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历史节点上,需要进一步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继续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人民的文化水准、精神追求等也在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收入提高、衣食无忧,不止步于物质生活层面的丰裕,而且需要继续接受各种开阔眼界、丰富素养、怡情养性的教育,继续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欣赏美好的品位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并不会自然而然衍生出与之相匹配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常常呈现为不对等的发展情势,加之当前网络社会、数字技术重构人们生存生活方式的趋势加快,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具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做了详细阐释,《决定》强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其中涵盖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既强调物质生活的品质,又强调精神生活的品质,而精神生活品质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这对我们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引着我们不断地、逐步地实现人对自身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个体品质、行为方式的超越与发展,实现人民精神的普遍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和睦,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事业,需要齐抓共建、相互促进、同向发展,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原则,才能确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走得扎实、走得沉稳、走得更高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是唯物辩证的历史实践者。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善于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勇于把握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积极能动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政党,才会致力于通过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只有持之以恒推进自我革命的执政党,才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将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协调统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青春盎然。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保持青春特质、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党,是永远值得人民信赖和追随的党。党的领导真正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使得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充分彰显,使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成为可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只有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才能切实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良好物质环境的塑造和提供,使民生福祉得到切实提升,让人民共享社会的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面向新征程,深刻理解、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既是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思想继承与价值弘扬,其中满含着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阐释与生动演绎,也是全体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前进、奋斗不息的具体体现。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我们要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发扬斗争精神,锚定党的中心任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突出贡献。(作者:唐登蕓,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社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SCJJ23MGC45)、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基于算法治理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创新研究”(22VSZ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