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现民族复兴需要话语力量,民族复兴话语便应运而生,在指引前行方向、凝聚群众力量、保障思想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民族复兴话语在党的先进性、历史的必然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参与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体系化发展形成民族复兴话语体系,这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复兴历程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作用下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也要注入新特征,继续围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发挥实践价值,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辟民族复兴话语建构新境界。
关键词:新时代 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生成 建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党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继续前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军事、外交等众多领域。因此,在多重实践的要求下,单一话语已不足以全面阐释民族复兴的相关问题,唯有成体系的话语才能全面阐述并解答复兴路上的问题,系统建构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方法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正是在党的先进性、历史的必然性、群众的认同与参与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复兴历程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内涵意蕴
体系是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体系的意义在于可以使要素紧密联系形成稳定的结构进而发挥整体性功能。话语体系不是简单的话语集合或话语群,而是按话语逻辑构建,在体系规则下运转,具有一般体系特征的稳态结构。话语体系通常包括话语核心、话语范畴、话语主题和话语内容。话语核心是话语体系的形成基础,是全部话语的根本指向,也是话语体系关键所在;话语范畴是特定历史语境与特定现实问题下形成的话语范式;话语主题是话语范畴中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其具体方面的话语分支;话语内容是话语主题中的具体话语,填充话语主题,丰富话语范畴,使整个话语体系饱满,“话语核心—话语范畴—话语主题—话语内容”搭建起了话语体系的整体结构。民族复兴话语正是通过体系化的方式搭建起清晰的话语结构,将各领域、各方面、各类型的民族复兴话语囊括其中,更好地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命题。
围绕话语核心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范畴,即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以及新时代话语。话语核心的稳定决定了话语范畴的内在连续,经历多次转换但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话语核心,并且不会随着历史使命的完成、历史阶段的转换而消失,而是会融入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并随之传承。例如民族复兴话语对现代化的追求,从“没有重工业,没有机械化的军队”,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一般意义的“四个现代化”话语,到“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再到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话语转换中追求“现代化”的主旨没有变,但话语主题和话语内容随着对“现代化”的认知的深化和实践“现代化”方式的发展而不断拓展。
话语主题随话语范畴的转换表现出鲜明的实践导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民族解放”形成了讲述革命方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凝聚革命力量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话语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国家强盛”形成了指明发展方向的“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表明维护国家安全决心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话语主题。在改革开放时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话语主题。在新时代话语范畴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观、“共同富裕”的分配观、“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两个大局”的时代观、“两山”理论的生态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等话语主题,极大丰富了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话语内容是在民族复兴话语范畴的规范与话语主题的引导下形成的具体话语。其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由党媒官媒刊发的文章、广播、电视节目等官方话语,也包括由群众创造的民间话语,如与民族复兴相关的诗词散文、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抑或是群众围绕自己生活的点滴改变在微媒体发布的短视频等。这些话语形式之中具体内容的生成,受到客观社会历史环境,以及“话语核心——话语范畴——话语主题——话语内容”这一话语体系稳态结构的影响,不会因一人、一事、一时而产生巨大偏差。例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革命话语范畴是历史主流,话语主题和话语内容必须围绕其展开,“国民党抢占‘民族复兴’的话语垄断权,并将其意识形态化为官方言论”[2],国民党统治集团以“民族复兴”为幌子麻痹群众、维护统治,掩盖其“对内‘剿共’、对外妥协”[3]之事实,终无法形成社会共识;而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则云集响应,“团结抗日”迅速形成新的民族复兴话语主题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清晰的话语结构决定了话语的历史主动性。因此,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话语核心,民族复兴话语既能够在历史使命的完成与历史阶段的转换中形成阶段性特征,也能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保持话语指向的稳定,不断激励中国人民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磅礴伟力。
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形成的内在机理
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主体逻辑相互交织的必然结果。“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4],实践逻辑是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形成的根本,正是百年来从不间断的复兴实践铸造了民族复兴话语体系,而复兴实践的连续性则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从这个角度讲,党领导人民持续开展的复兴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复兴话语,形成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同时,“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5],于民族复兴话语而言,历史的阶段性使民族复兴话语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范畴和指向鲜明的话语主题,历史的连续性又使民族复兴话语的阶段性统一于连续性之中,即民族复兴话语范畴根本上从属于追求民族复兴这一话语核心,正是在复兴实践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中,创造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架构;另外,话语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传播的,正是人民群众对民族复兴话语认同基础上的参与及建构,丰富发展了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架构,使之融入社会各个领域。
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了民族复兴的话语主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6]唯物史观视域下,话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决定了话语的主体性,明确了主动性,方能明确话语的主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复兴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指向的民族复兴话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画面无比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中国梦”“强国建设”等标识性话语都汇集在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之中,使得在通往复兴之路的新征程上,由民族复兴话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成为必然。究其根本,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磅礴生机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即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民族复兴话语的核心内涵所意指的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始终贯穿到党的全部伟大奋斗进程之中。随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复兴之路以不可逆转的形势展现出来,民族复兴话语作为具有新时代标志的政治话语就愈来愈有力量。
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意愿,更具有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优势赋予党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决定了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只有也必须由党来构建。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复兴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用事实说服力维护民族复兴话语核心的稳定;党能够不断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能够在历史潮流中精准把握社会矛盾变化和历史阶段性特征,不断调整话语范畴和话语主题,保持民族复兴话语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赋予民族复兴话语实践价值;党领导构建体系化的宣传机构,创新民族复兴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大力度推动民族复兴话语传播,赋予民族复兴话语生命力。可以说,党的领导是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根与魂,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话语难以发展为完备、缜密的话语体系。简而言之,民族复兴话语的内在逻辑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相通,共同构成了一个“话语—价值”上的完整意义链。
民族复兴百年征程搭建起完备的话语架构
近代以来,民族蒙难,仁人志士纷纷开展救亡图存运动,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但朴素的呐喊并未能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摆脱民族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赋予民族复兴话语先进性。正如李大钊同志所说,“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得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7]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复兴之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也创造出“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等一系列革命话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建设话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等改革话语相继涌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话语,“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准脱贫话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好生活话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等,翻开了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的新篇章。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人类社会的话语体系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话语体系必然随着客观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民族复兴百年征程中,中华民族逐步重拾民族自信,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复兴话语范畴和丰富的话语主题,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话语等搭建起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结构,奠定了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参与创造出丰富的话语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单一话语已经不能覆盖群众的多元多样的需要,唯有成体系的话语才能全面阐述个人需要与民族复兴的关系,回应如何在民族复兴中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系统性构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认识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8]任何话语归根结底都要面向群众,能不能获得群众的理解,能不能被群众传诵,是民族复兴话语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民族复兴话语之所以能历经百年传承而经久不衰,不断丰富发展形成话语体系,群众的高度认同与广泛参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创造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民族命运与个人前途的统一,所以民族复兴话语本质上是群众的心里话,群众对民族复兴话语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的统一,群众自发歌颂民族复兴的丰功伟绩,实质上也是对参与复兴事业的自我肯定。围绕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话语范畴,群众自发创作出一系列文艺作品,以多种形式丰富民族复兴话语;也会针对具体的话语主题献言献计,补充民族复兴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自信,发声意愿更强,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自媒体等话语模式,歌颂民族复兴的话语内容呈井喷之势,从各个角度、各种方式描述身边小事、讲解国家大事,使多姿多彩的民族复兴话语内容占领了各类话语平台。总体而言,话语核心保持稳定,话语范畴与时代特征相契合,话语主题精准指向时代需要,话语结构饱满丰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丰富完善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复兴进程来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的新阶段,“全面推进”更是需要体系化的话语支持。新时代新征程复兴实践面临新特征,要围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不断丰富完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开辟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新境界,发挥重要实践价值。
以新时代新特征丰富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新”是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生命力所在。民族复兴话语体系要围绕党对新时代新特征作出的新部署新规划丰富话语主题、创新话语内容,开启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新篇章。
在开启新篇章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之“新”所蕴含的变化与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2]因此,新时代话语体系的构建还要“稳”,“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3]要围绕这“五个坚持”筑牢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根基。
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不仅要“稳”,更要“强”,要形成强大的话语力量,推动民族复兴稳步实现。民族复兴话语之强,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之强,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是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关键。所以,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构建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既要增强党刊党媒主动性,积极引领民族复兴话语发展导向,也要尊重鼓励群众发声,发挥群众的网络话语优势,还要规范文娱产业和网络媒体等话语主体的言行,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领导下,汇聚各方力量,构建强大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发挥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实践价值
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围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充分发挥其实践价值。首先应汲取历史智慧。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是历史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整体,没有对前一阶段的继承,便没有后一阶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4]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经验,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要铭记历史、讲述历史,汲取民族复兴历程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理论性、规律性认识,打造实现民族复兴的话语宝库,发挥民族复兴话语的实践价值。
其次,夯实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朴素的民族复兴话语之所以能发展为成熟的话语体系,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指明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和前景。新时代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同样要坚持理论先行,夯实理论基础。贯彻“两个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夯实民族复兴话语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保障民族复兴话语不变质、不变色;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力度,尤其要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宝库教育全党全国人民,保持民族复兴话语的理论先进性。
再次,不断提出并解答新时代的新问题。“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崭新的现代化之路,前进路上既有亟须解决的新问题,也会产生新思路、新办法,所以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话语创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社会宣传培育正确看待问题的认识论和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坚持发展导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展开充分的话语论述;坚持事实导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与迫切需求进行话语阐释,从多维度着手,系统性提升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实践价值。
开辟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新境界
创造群众话语参与新形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性力量,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既要面向群众,又要依靠群众。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话语门槛,群众通过互联网发声创造的话语体量远超官方话语,群众话语已然成长为构建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系统观念,党要发挥领导上的优势,抓总体、抓大局、抓大势,群众要发挥话语创作上的优势,党确定民族复兴话语核心、话语范畴、话语主题和必要的话语内容,搭建起稳定的民族复兴话语结构,同时要尊重群众为民族复兴发声的意愿、支持鼓励引导群众发声,以群众话语充实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创造新时代党群共建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新形态。
构建国际话语传播新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要求,所以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也要随之拓展,要把握“两个大局”的历史机遇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扩大国际朋友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之路,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迈向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高度。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辅相成、同向共进,它们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将历史性地验证以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足的可行性,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验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宣传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成就,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方案。
【本文作者为 洪向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杨润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略
责编:冯一帆/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