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释放创新活力如何用好改革“点火系”?

提问:刘军伟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请问,释放创新活力需要怎样用好改革“点火系”?

解读:樊继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形象的比喻,深刻地反映了科技创新与改革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耦合关系。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视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个“点火系”作出系统的部署安排,必将激发出科技创新的磅礴伟力。

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塑科技管理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空间科学、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航天、深潜等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新三样”领跑全球,绿色中国建设稳步推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奋斗目标,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愈加突出。但是,我国创新引擎实力还不够强,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不高,一流创新人才相对不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好改革“点火系”,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上层建筑更加匹配,让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生产函数已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发展动能后劲不足,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在眉睫;14多亿中国人全部进入现代化,决不能走那种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生活老路,必须用好改革“点火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从全球前景看,已进入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的动荡变革的“乌卡时代”,大国之间的高科技竞争正深刻重塑全球秩序与发展格局。我国如果想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必须用好改革“点火系”,下好创新“先手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科技和产业演进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引发链式变革。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我国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也必须用好改革“点火系”,夯实科研根基,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构建非对称竞争性优势。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独有的优势并不是否认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更加强调在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下,更好统筹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发挥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形成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大国合力。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同时,针对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我们应加快形成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制度安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统筹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健全基础研究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及使用机制

进入大科学时代后,基础研究已成为决定大国科技创新水平高地的“胜负手”,各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我们应走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施“强基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从先发国家经验看,基础研究占其研发经费的比重多在15%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20%乃至更高。我国虽然已经连续五年超过6%,但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相比仍差距较大。基于此,我国亟待改革基础研究投入体制机制,优化国家基础研究财政支持体系,健全财政支持基础研究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最大限度地缓解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在企业层面,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激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此外,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鼓励企业出资支持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

重视人才引领,健全激励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无论是提升基础研究实力,还是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都需要一流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切实提高人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创新人才后备军。

其次,强化建设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培养使用一批堪当大任的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给青年人才更多机会,支持其当主角、挑大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夯实制造强国人才根基。积极采取多种柔性举措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着力解决他们面临的子女入学、住房等突出问题,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最后,充分发挥企业家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企业家是企业变革发展的灵魂人物,也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家引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健全符合创新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机制

在激发人才活力上出实招,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把人的创造力从不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考核机制、经费管理中解放出来,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实施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制度,优化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的同时,建立以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摒弃浮夸,潜心科研创新。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数百年来先发国家的实践证明,创新需要物质保障,但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不可或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塑造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补齐开放创新制度短板,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营造在全球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持续释放大国创新活力,筑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