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王昌林: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我们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要部署,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发展逻辑,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推进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制约,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而且,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比如,我国科技创新整体上由跟跑向并跑转变,要求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促进初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发展,让大量中小企业去试错,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都需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又如,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优化提质期,需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城市更新改造,这就要求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等。总之,要适应经济发展新的形势,遵循科技创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也是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通畅的客观要求。只有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持续扩大消费,夯实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区域差距仍较明显,与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差距。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更加注重提高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安全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以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技术、未来能源、商业航天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变革和产业化速度大大加快,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数字治理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高地。经济保守主义不断强化,区域主义正在替代多边主义,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酝酿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重塑中国经济竞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更有效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

《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仍然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健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制度体系。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还亟待加强;与此同时,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些问题不利于更好发挥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精准发力,弥补市场失灵。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在这些领域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深厚根基和磅礴伟力。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当前,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增多,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和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非经济方面的目标。同时,随着改革深入推进,牵涉的体制性矛盾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改革涉及经营主体、企业制度、宏观管理、财政金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对外经济、安全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分清主次目标,明确轻重缓急。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改革,统筹兼顾总量和结构、短期和中长期、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展和安全,努力推出一批基础性、牵引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三、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许多重大改革举措,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经济取得“两大奇迹”的关键因素。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突出位置。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基础,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切实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切实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二是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围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包括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用新的生产力替代或改造传统生产力。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数字经济是重要的驱动力量。要顺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等发展规律和趋势,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三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推进科研类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能力。要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主要包括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高财政和金融治理水平等方面。要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要健全预算制度,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围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五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我国处在城镇化后半程阶段,要以提质创新为重点,完善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围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适应城镇化发展阶段变化要求,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六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有效应对挑战,努力拓展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空间。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支持企业有序“走出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七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协同推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着力推动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围绕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围绕推动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医疗卫生是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

八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领域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良性互动。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