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功能提升是巩固壮大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程中,必然要求建强战斗堡垒,整合发挥好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把党组织功能与基层治理内在需要深度融合。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正确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个首要要求,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与基层治理的关联度,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扎根于基层、作用于基层、回归于基层,在领导基层与服务基层的有机互动中引领带动基层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既要“造形”,更要“铸魂”,《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提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ʻ四个意识ʼ,坚定ʻ四个自信ʼ,做到ʻ四个服从ʼ,旗帜鲜明讲政治”,这要把政治功能作为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依据和判断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展现出特有的政治功能。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政治担当,健全基层治理的党的领导机制,引领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自觉在党的领导下行动。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组织载体,强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基础底板,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增强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基层治理生机活力。
把党组织功能配置与基层治理场域系统耦合。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处在基层治理最前沿,承担的责任重大,势必要求强大的功能支撑和组织覆盖。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态打破条块分割,不断调适丰富。但也要看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突发性,给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治理体系带来阻碍和挑战,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设置及时跟进。同时,基层社会场域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特征,这也决定着在不同场域内,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以科学设置增强自身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全覆盖还不能完全实现。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游离党员”“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等问题突出,党组织延伸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这些领域建立的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在作用发挥上还不够充分有效。基层党组织要解决好如何有效“组织起来”,不仅要更严密,而且要更强大,既要消除死角、盲区,也要避免功能缺位、错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覆盖量和质的有机统一。
把党组织功能发挥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党组织建设的强弱关乎党的执政根基,抓基层打基础至为关键。必须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动员和组织群众,把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来实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目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赖于党组织功能健全、精准发力,同时体现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做到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治理重心下移、资源、服务和管理下沉,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做了不少实事,但与群众利益诉求还有一定距离,不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精准化不够,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群众不认同,由于提供的服务不够精准,群众“不领情”,有的甚至把基层治理简单化为包办代替,群众“不买账”,挫伤了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决定》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这就要在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平衡下更大功夫,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江苏省徐州市委组织部 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