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以“强村带寺·双星联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画好党建引领这个“同心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促进寺庙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创新有机统一,夯实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发展进步的民心基础。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自治州,藏族人口占比95%,基于特殊州情实际,玉树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在深入推进强村稳寺、强村治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强村带寺·双星联创”模式,引导村寺在“生态、团结、民生、和谐、文明”五个领域实施共建联创,并通过打造“支部班子好、队伍建设好、制度运行好、集体经济好、乡村治理好”的“五星村”和“爱国爱教好、遵纪守法好、宗教减负好、寺庙环境好、寺庙治理好”的“五星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治”到“创”、由“应急”向“常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探索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玉树路径”。

五好“强村”工程夯根基

图片13

立足“思想聚村”,打造“强村讲堂”。坚持把做好村干部和农牧民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作为强村带寺工作的生命线。创新开设“强村讲堂”,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干、立场坚定的专业化宣讲队伍“强村导师团”,“导师”用农牧民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藏汉双语,围绕“讲理论、讲政策、讲党纪、讲法治、讲生态、讲团结、讲和谐”“七讲”内容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将党的声音、民族团结主旋律讲到农牧民群众心坎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基层实际的“辅导式、宣教式”思想政治建设路径,玉树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不断增强。

立足“支部领村”,建强基层堡垒。启动实施村党支部“六化”建设(支部建设标准化、“两委”成员知识化、党员队伍年轻化、组织生活严肃化、阵地建设标准化、服务活动经常化),在“抓规范、抓软弱、抓队伍”上集中发力,制作藏汉双语版党支部工作手册、党支部工作流程图,进一步严肃规范组织生活;落实发展党员全纪实管理制度,建立农牧民党员政治审查负面清单。打造提升村级组织阵地,充分发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实现有人办事、有地方说事。

聚力“能人带村”,提升履职能力。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发展乡村、稳定乡村、治理乡村的关键基础,通过实施村(社区)“一肩挑”人员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程,有效激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热情;通过实施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提升“蓄水池”工程,有效解决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实施“一村一助理”返乡大学生赋能工程,为村“两委”回引、锻炼了一批有学历、有能力、有干劲的优秀后备干部。

立足“产业兴村”,破解发展瓶颈。建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00个、标准化家庭农牧场120个,结合“支部+产业+党员”等做法,村集体经济实现从“破零”到“强村”的转变,100%的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万元,年收入增长率达10.2%。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村企联建等办法不断丰富玉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集体有资产、群众有分红的变化,让村党组织腰杆更硬。

图片20

立足“生态绿村”,守好青山绿水。坚持以“红色党建”推动“绿色发展”,将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大力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生态文明示范村。草原奖补、生态移民、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惠民政策使农牧民尽享生态红利。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让三江源头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国家公园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1.8万名牧民化身为生态管护员、观测员,家庭年受益2.16万元,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尽收囊中。

五种“带寺”模式促和谐

图片33

坚持“政治领寺”,凝聚感恩共识。把寺庙“七进”活动作为推动创建挂星工作的重要载体,推动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寺庙,寺庙“升国旗、看新闻、学汉字、读报刊”成为常态。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坚实基础,组建“强村带寺”宣讲团,多次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和书写比赛等文化活动,“讲法律、讲团结、讲环保、讲政策、讲感恩”融入日常,僧尼对“两个维护”的认同感、行动力不断跃升。

强化“干部驻寺”,规范日常管理。按照省委提出的“六必须”“六做好”要求,坚持对驻寺干部、村干部、村警进行“打包”管理,组建副县级、副科级管委会和寺管办,对符合条件的驻寺机构设立党组织,规范党组织生活,配齐配强驻寺干部,实现寺庙驻寺工作全覆盖。出台驻寺干部工作规则、寺庙和驻寺干部队伍管理措施,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寺庙管理格局不断夯实。

注重“结对带寺”,强化矛盾调解。建立领导干部三联结对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围绕“四个一”常态化入寺开展活动。驻村第一书记全面兼任寺庙民主监督委员会委员;“强村带寺”党建指导员常驻村寺,常抓治理,密切干僧联系、拉进干僧关系,推动矛盾问题在调解中化解,促进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全州宗教界人士衷心拥护党的政策。

强化“依法管寺”,减轻信众负担。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寺庙民主管理、村级自治管理、驻寺干部专职管理、乡镇属地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五个共管模式,宗教领域乱象、宗教建筑无序扩张、未成年人入寺整治成效持续巩固,寺庙财务管理不断透明规范。深入实施“四个创建”行动,在寺庙、僧尼间创新开展创评工作,形成以“创”促“治”、以“治”提“创”的良性局面。依托州佛学院教育阵地,培养了一批“政治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突出“精细治寺”,确保掌握主动。一是在管细上发力,加强僧尼“进、管、出”动态管理,制定印发切实管用的管理制度。二是在制度上严密,大力开展寺庙教风建设和崇俭戒奢活动,健全完善寺规戒律。三是在暖心上助力,领导干部依托“联心共建”联系寺庙,常态化开展结对帮带、走访慰问等活动。玉树市下拉秀镇深入实施“暖僧暖寺”行动,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公共设施,开展僧尼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僧尼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让宗教人士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以点带面实现全局性突破

经过不懈努力,玉树州成功实现村党组织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农牧区基层治理成效明显提高、宗教寺庙治理水平明显提优的预期目标。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稳固。通过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实现村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村干部履职能力不断加强,村级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进一步彰显,进一步厘清了村寺治理关系,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稳固。

寺庙的依法精细管理水平更加有力有序。创新政治领寺、依法治寺、干部管寺、结对带寺、精细治寺的宗教管理模式,通过对寺庙进行全维度、嵌入式管理,进一步规范寺庙和僧尼的社会活动,寺庙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运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治理寺庙、走宗教中国化的路子已成为寺庙和僧尼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农牧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系统完善。推动治理力量整合、条块资源共享、管理服务延伸,实现片治理、点状治理向全域治理、联动治理转变,基层治理的系统性、规范性不断提高,就村治村、就寺治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坚实。通过做好凝聚人心、感召人心的工作,不断激发玉树各族干部群众扎根高原、坚守国土、奉献祖国的精神动力。广大干部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唱响玉树大地。(人民论坛调研组)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