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但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当前,中央企业聚焦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一方面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引领作用,经营发展积极因素不断集聚。
小新推出“千行百业看央企”系列报道,聚焦电网、发电、油气、通信、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关键性行业,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透视趋势、扫描全局。今天为您关注油气行业,带来第二篇报道《更深更新更快更广,油气保供全链条效能显著提升》——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油气资源是社会运转的“燃料”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部门数据指出,全国能源系统及油气企业勘探新发现一批亿吨级、千亿方级大型油气田,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增产百亿立方米以上。
为保障国内油气供应,近年来,中央企业转型发展动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增强,用一项项技术的落地、一次次效能的增长,确保油气资源探得明、采得出、收得多、送得远。
由“深”向“超深”
勘探系列技术实现新突破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一般将埋深4500米作为深层的界线,而埋深超过6000米的地层被称为超深层。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中浅层,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老油田储量递减、开采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难题已无可回避,把深层的油气资源探明、生产出来,非常有必要。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9家央企共同组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创新联合体,将聚焦超深层常规油气、深层页岩油气和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年钻超深井200口以上,不断刷新亚洲超深井井深纪录。
2023年11月15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日产原油200吨,天然气5万立方米。该井完钻井深达9432米,刷新亚洲最深井斜深和超深层钻井水平位移两项纪录。
3月4日,我国首口设计井深超万米的科探井——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目前,塔科1井已经钻透了11个地层,连续创造多项钻井纪录,标志着我国万米钻探系列技术步入世界前列。
4月13日,我国首口自主设计实施的海上第一深井——中国海油恩平21-4油田A1H井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正式投产。该井钻井深度9508米、水平位移8689米,测试日产原油超700吨,标志着我国海上超远超深钻井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有了深地资源的强力支撑,能源供应就有了底气。
“妙手”加“鹰眼”
钻采设备装配新动能
钻探作为贯穿整个油气开发过程的核心工作,钻井装备工艺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油气开发水平。
中央企业不断攻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自动化钻机、全球首盘7000米CT150超高强度连续管、全球首个规模化应用高精度宽频可控震源EV56……自主研发制造的高端石油装备接连亮相应用市场,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近日,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自主研发的《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简称“两宽一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技术历时15年科技攻关,从理念方法、高端装备、工业软件等方面开展原始创新,在全球首创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万米深地目标“测得全、采得快、探得准”。
5月,2024年“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海油的“璇玑”“海经”集中亮相,全方位展示了我国能源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
“璇玑”,即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系统,可以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瞄着”油层去,“闻着”油味儿钻,代表着当今世界钻井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海经”系统由自主研制的震源控制、拖缆采集、综合导航以及定位与控制等多种装备组成,具备高密度采集、宽覆盖超长缆作业等特点,为我国海上油气能源勘探提供新的助力。
今年4月,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宏华成功斩获12000米超深井钻机项目订单,该项目将于年内在新疆开钻,向着地球深部不断进军。12000米超深井智能钻机钩载能够达到1000吨,并配备“一键联动”自动化系统,可以在超深环境下实现高效、安全运行。
“地下”升“云端”
油田管理收获高效率
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是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大模型由于其强大的数据抓取、模型调优、信息分析等能力,具有可观的工程应用潜力。近年来,中央企业聚焦行业特色,打造油气行业大模型,深化大模型场景落地,积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5月,中国石油与中国移动、华为公司、科大讯飞共同签署昆仑大模型合作共建协议,象征着人工智能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大模型开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未来将有更多智能化、数字化的革新性应用落地。
“既能信息检索,又能知识咨询”“既能代码编程,又能公文写作”“既能查询数据,又能辅助分析”……2023年12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第二代“胜小利”油气大模型上线,不少员工用“震撼”“惊喜”来形容他们的体验感。
作为油气专业大模型,“胜小利”在学习通用知识的基础上,又强化学习了60万条油气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完成了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本科基础专业课。目前,“胜小利”参数量已达930亿,每周的数据投喂量2000条。
对于油田员工来说,“胜小利”犹如一个超级助理,可以加速数据获取的时间,形成勘探开发应用模型,全面提高勘探开发科学化决策水平。
200千米管理半径范围内,实现油气田井站无人值守、远程智能操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复杂的地质结构,寻找断裂、溶洞或储集体,提高科研质效……作为行业的核心要素,油井、采油平台如何变得更“聪明”至关重要。
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深水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号正在进行钻井作业。该平台由中国海油和招商局集团共同开发设计,最大作业水深1000米,最大钻井深度9144米,搭载全新自主研制的“智能运维系统”平台,具有“感知、分析、决策”智能一体化功能,可实时采集生产运维数据,实现云端处理、远程协同和优化决策。相比常规单井口模式,该平台综合作业效率可提高35%。
“气龙”组“管网”
能源运输织就强动脉
天然气的运输和供应,事关千家万户和民生大计。
为了守护美好生活的“烟火气”,我国的管道运输“全国一张网”不断完善,供应保障能力也持续提升。今年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预计全年新增管道里程将超过4000公里。
2023年9月,我国“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我国将再添一条“横跨东西”的油气能源大动脉。
川气东送二线是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和百亿立方米储气库的战略输送通道,全长4269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八省市,与川气东送一线、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苏皖管道联通,串接起西南气区、沿海LNG资源和中东部市场。
5月3日,国家管网集团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完成管道敷设,主体工程全面完工。这条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长隧”的管道工程,正式进入最后的安装调试阶段,今年将提前实现贯通投产。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我国东部重要的能源通道,对保障区域天然气能源供应、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一直保持着高产稳产运行状态,截至今年5月,“深海一号”累产天然气超8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80万立方米。来自海底的天然气通过700公里左右的海底管道,向粤港澳大湾区持续供气,并通过珠海管道外输至珠海、中山、江门、广州和澳门的千家万户。
氢的储运,一直是制约国内氢能发展的难题。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是绿氢制备的前提条件。但风电光伏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要把大量绿氢运输出来就需要氢管道的建设。
而管道运输,正是油气企业的优势。“气”而优则“氢”,是油气央企开拓新动能、转型新领域的重要方向。
2023年4月,中国石化“西氢东送”管道项目启动,这将推动绿氢的大规模应用。“西氢东送”管道一期工程将通过400多公里长的管道,运输来自内蒙古的绿氢到北京,每天的设计输送量达到270多吨。如果这个量全部用于交通,够近2万辆公交车的使用。
能源工业发展至今,从戈壁滩上钻探开发,到海上平台捷报频传;从人拉肩扛徒步巡检,到智能系统一键操作……为了担起新时代的使命、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中央企业脚踏实地,勤于钻研,加强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全力写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