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就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全面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党员干部要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深刻领会党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生产力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力不断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将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物质支撑。第一,从推动质量变革看,新质生产力代表更先进、更优质的生产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不断获得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生产能力,改造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从而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从推动效率变革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孕育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过程有新投入、劳动结果有新产出,既提高各类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效率,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既定投入下实现更优的经济效益。第三,从推动动力变革看,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和牵引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引领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改变过去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提高产出总量的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变革。
二、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演进方向,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第一,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创新型人才,以及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以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为显著标志。第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资源和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及数据、新材料等人力创造的生产资料。第四,生产力要素间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使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更灵活、更多样,推动各类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三、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先进生产力质态的认识,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第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具有高科技特征。新质生产力是对“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大论断的拓展和深化。科技创新深刻重塑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第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要载体,具有高效能特征。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会带来生产力跃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第三,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具有高质量特征。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和引领新需求,推动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和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四、全面贯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动能、支撑载体、发展底色、发展动力、要素保障等方面,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这些实践要求,切实把党中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发展动能方面,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支撑载体方面,必须加快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发展底色方面,必须加快发展方式创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绿色生产力。发展动力方面,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探索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素保障方面,必须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五、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我国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在谋划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任务时,应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摸清当地产业底数、优势和劣势,绘制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图谱,打好特色牌、下好先手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绝不能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跟风“蹭热度”、随波逐流“赶时髦”,浪费本地区的发展资源。应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准确认识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本盘”地位,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有序迭代升级,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按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统筹谋划发展布局,提供科学合理的承载空间。第一,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在科教资源相对丰富和新兴产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更好发挥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优化产业创新布局。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在发达地区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优势自主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在未来产业布局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强化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中加快转型升级,努力保持我国产业链的完备性、先进性。
(执笔人:毛科俊、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