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吴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将“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放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等内容的统领位置,对各项举措作出新的部署,为我国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左右。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深厚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中传统产业体量十分庞大,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传统产业不仅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刚需,而且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产业存在着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要振兴实体经济必须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行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数融合”的意义在于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促进实体经济的要素流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化体系的重要途径。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实数融合可以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本独立的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联动,实现产业链条的高效协同,推动跨界合作与创新。同时,实数融合也能够促进传统企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融合,加速新技术、新业态的落地和成长。必须持续拓展实体经济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保证。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把数实融合作为发展重点,他们大多以数字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更多创新,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发展格局也随之深刻调整。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大国竞争主战场,我们必须把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加强前瞻性布局,把握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契机,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深刻认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点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是基础,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因此,新型工业化成为关键。作为新型工业化最鲜明的特征,数字化、智能化也是体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既是制造强国的最小分子,也是最大依仗。然而,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过程并非水到渠成,特别是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更像是一场刀刃向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发展阶段不一,数字鸿沟问题仍然显著,成本受限、转型能力不足、转型路径不清晰导致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和难点都在制造业。
要明确的是,实数融合的目标不是简单盲目的数字化应用,也不是被动强迫的数字化转型。实体经济需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以产业需求、现实问题为改革的起点,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使数字经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进入其中,不断孕育出更多新技术、新主体、新产品,从而提高自身全球竞争力和企业盈利能力。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全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群汇聚。推动集群数据化智能化升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促进资源在线化、生产柔性化、产业链协同化,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促进企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施改造升级,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机制体制。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把优势巩固好、发挥好。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财税支持政策,健全重大任务资金保障机制,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完善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切实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深刻认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要求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实践中还存在融合不全、融合不深、融合难度大等问题,市场机制至关重要,制度保障必不可少,需要各方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
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平台经济、数据等重点领域基础性制度,充分激发平台、数据等资源要素活力。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通过深化数据要素领域改革和开放,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规则,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规范和促进数据市场发展。加快构建全国统一数据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第二,充分发挥企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企业是关键主体。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业务和流程创新,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更广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更深程度生产方式变革、更高水平价值创造。引导企业组织管理创新,鼓励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等新企业形态发展,培育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展开合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学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第三,充分发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优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数字化、多元化的新特征,外商投资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必须科学界定重要数据的范围,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充分发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优势,更好地利用外资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数字化水平。
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治理效能。第一,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改造,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围绕典型场景实施软硬件一体化改造,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效机制。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与此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评估政策力度,调整优化产业政策的范围、内容和重点。第二,加强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通过开设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复合型专业,加强科研人员培养和劳动者技能培训,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优化薪酬分配体系,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和应用布局。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和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引导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第四,深化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采取积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支持平台经济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数字技术和产品服务水平。构建算法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算法备案、分类分级管理、安全评估等监管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健全行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构建重要数据识别、目录备案、风险评估等常态化监管机制。
未来已来,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