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重要课题。各地党组织应探索构建流动党员流而不失、流而不乱、流而不断的教育管理机制,实现流动党员有效纳管。
“寻流”有路,破解“无家可归”难题。长期以来,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点、联系方式变化频繁,存在流动性大、分布性广、无序性强、可控性弱等共性特点,流出地往往不掌握其去向,流入地不清楚其情况,“来去自由”导致监督管理难、学习落实难、作用发挥难等。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前提是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围绕跨县、跨市、跨省流动范围,登记造册、分类施策,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管理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活动,让在外党员归队安家。织密制度保障是关键,应探索建立流出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动、信息互通等机制,建强完善线上管理系统,强化动态跟踪,逐人分类建立信息台账,通过一周一联络,一月一分析,互通流动党员参加党内生活情况,清晰掌握“流动脉络”,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育流”有方,破解“无处可学”难题。组织学习教育是推动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一环。在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流动党员漂泊期间,忙于生计奔波,无暇顾及“精神补给”,工学矛盾突出。且新时期流动党员整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态势,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已无法与其多维需求、多元思维相匹配。若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将极大弱化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极易出现思想上懈怠、行为上放松。须发挥新兴媒体辅助作用,开通红色直播间,邀请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先进典型通过直播渠道,打造“空中课堂”。利用“两微一端”“有声读物”等媒介,第一时间推送普及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理论知识,打破流动党员教育时空壁垒。为避免“网来网去”造成“线上”挂空挡,“线下”不传动等问题,云上统筹调度之余还需线下同步发力,搭建“流动党员之家”,开设“流动夜校”,利用节假日组织流动党员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寻访参观、心得分享等活动,激活阵地“红磁场效应”,确保全员学习教育“无遗漏”。
“聚流”有力,破解“无戏可唱”难题。一名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红旗。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具有阅历丰富、思维开阔、人脉宽广等优势,但由于部分群体缺少与组织的互动,可能导致其党员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此外,流动党员“身在异乡”,难以有效整合自身优势资源为当地或家乡服务,影响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此心安处是吾乡,应积极挖掘流动党员“隐藏技能”,结合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引导流动党员在流入地亮身份树形象,在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当地发展发光发热,努力让“异乡客”成为“自己人”。办好流动党员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暖心实事”,大力发展“归雁经济”,丰富项目用地、税费优待等一揽子“创业礼包”,引导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凝聚流动先锋合力,让流动党员“归家有为”。(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