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以劳动教育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理响中国文章配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只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培养能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新征程上,我们“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改革完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创新机制,构建体系,挖掘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实施有关要求,创新机制,构建体系,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专业师资,聘任专职教师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劳动实践;聘请专业课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在专业课程里贯穿创造性劳动教育。二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三要建立以党委领导为核心、教务处、团委、社科处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劳动组织协调机构;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全方面、多方位让学生感受工匠情怀;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竞赛,让学生“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

“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一体推进劳动教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幼学校教育全过程,一要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坚持“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贯穿于“三全育人”全过程。二要整合优化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配置,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劳动要素,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其进行考核和量化,推进“劳动教育+新质生产力知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构建“基础实践+学科实践+综合实践”多元融合教学模式。

家校社协同,产教研融合,构建立体劳动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劳动教育只有面向家庭和社会,才能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一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纠正重知识学习、轻体力劳动的理念,尽可能避免对孩子的溺爱,推动家庭教育回归理性。二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强化服务性劳动。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引入校外社会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鼓励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锻炼、担任研发人员,实行双导师制,校企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四要打破教育、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建立跨界协同的产教融合体系,将科技创新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作者:张春艳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安徽省马鞍山市委讲师团特约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sztsjh-2022-2-2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