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信)勇担保障民航商务信息安全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智慧民航建设主力军作用,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以深化改革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助推民航业智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20%左右,科技人员占比达到50%。2023年,科技成果数量再创新高,获得授权专利103个,授权专利数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高价值专利占比超80%,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数量同比增长44%,获批民航业首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引擎。构建“1+3+X”(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3个领域,探索未来网络、未来信息等领域)布局前瞻性战新产业体系,制定《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通过5G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入区块链技术,打造“航旅链”,推出“申报通”“跨境通”以及数字人民币支付平台等多项创新产品。研发人工智能民航行业大模型(千穰),具备千亿级大模型高效稳定训练与推理能力,垂直领域知识理解能力远超主流通用大模型。二是积极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新效能。研发机场决策协调系统,减少机场指挥员90%的资源分配时间,各保障部门运行效率平均提升12%。打造中转旅客信息平台,形成全球民航业首个“跨航司”中转服务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将旅客在机场同航站楼转机时间普遍缩短30至60分钟。推动国内200多家机场实现“一证通关”“一张脸走遍机场”。三是夯实数据管理基础,驱动新要素。建立数据加密管理平台,对旅客数据实现全生命周期合规管理。全面完成核心系统用户“实名制认证”工作,解决长期困扰民航业信息安全方面权责界定难、人员身份确认难等“老大难”问题。2023年,获评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四级和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DSMM)三级两项国家级标准认证,荣获“2023十大数据管理名牌企业”称号。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是聚力协同共享,优化研发体系。搭建“总部能力中心+低成本资源中心”研发体系,强化总部与区域能力共享及技术协同。充分发挥区域研发中心比较优势,加快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政企数字化等领域应用项目的落地实施。通过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5)级认证,在软件能力成熟度和项目管理方面达到国际水平。二是聚集优势资源,强化自主攻关。为应对民航业“中枢神经”的民航旅客服务核心系统“卡脖子”风险,公司启动以自主可控为目标的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近三年,持续加大在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共投入各类科研人员1252名,其中总部研发中心集中92%科研人员攻关重点建设项目,累计投入研发资金20.23亿元,占研发资金55%,专项软硬件资源采购金额5.22亿元,占总采购总额18%。三是聚焦难点问题,突破攻坚障碍。面对大型计算机系统整体迁移中缺乏成熟路径、业务连续性风险飙升等难题,中国航信坚持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创新性提出核心应用平台“去主机化”的“拆”“简”“包”“建”“切”“合”“替”七步工作法。截至2024年5月末,自主研发的开放离港系统和全球分销系统实现开放架构的重大升级,开放航班管理系统实现全面开放化,自主设计建设的高性能运价计算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坚持完善创新机制,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是完善创新制度体系建设。搭建“一清单、一认定、一奖励”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制定《加强科技创新激励保障责任清单》,以“一清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考核引导。制定《科技创新平台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一认定”明确公司科技创新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制定《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以“一奖励”持续加大对获得重大科技奖项及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团队的奖励力度。二是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梯队。以关键核心系统自主创新为牵引,以创新激励机制为支撑,强化平台、项目、人才的有机结合,围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总体目标,全面启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931登峰行动计划”(打造90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实体,造就3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挖掘培养100名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现已布局11个科创平台,完成首批2名行业级领军人才、11名公司级领军人才、34名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遴选。三是健全创新激励保障机制。采用揭榜挂帅、专项授权、专项津贴等方式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针对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对16个关键攻坚点发布榜单,7位尖刀班班长和9名突击队队长揭榜并签下军令状。建立专项授权清单,授予核心攻关工程建设指挥部预算内3000万以下支出、项目管理办公室预算内800万以下支出审批权。授予建设指挥部在外部技术服务引入、项目人员招聘、核定范围内的技术晋级和奖金及津贴发放的审批权。对尖刀班和突击队实施专项激励,近三年累计发放专项奖金27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