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城镇化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机制与实现路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对过去现代性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彰显出国家重视传统城镇化模式忽视的公共性问题,是公共性价值回归的一种体现。内生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相应承载着增进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合理性的价值使命,也秉承着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当前,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时代主题和重大任务。
然而,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却呈现出一副公共性“形”与“实”的分裂状况,前者侵蚀并挤压着后者社会公平功能的发挥,缺失了公共性的实质内涵。农民工依旧身处“一个城市,两个社会”的尴尬境遇,便是一种回应与真实写照。那么,该如何阐明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问题的成因?又该通过何种路径化解公共性问题,实现公共性的形式与实质之间的融合共生?对此,本书以福克斯与米勒站在哲学高度构建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为基础,辅以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与城乡一体化理论建构了一个彰显中国情景的理论研究框架,以此探究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的公共性问题。
本书的突出特色在于,一是研究视角独特,作者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问题的探究,紧扣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问题的关键与本质,可以为党和国家调适农民工政策、引导社会重新关注农民工群体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二是研究方法新颖,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质性研究与话语分析、规范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与经验实证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三是研究视野宽阔,作者试图以学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并在世界移民丛林中甄选出二战后的联邦德国作为具体表述对象,试图凝练二战后联邦德国外来移民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建构的经验,将我国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的研究推向深入。
本书的突出贡献在于试图突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抽象性与模糊性难点,力图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问题的话语建构过程进行解构,揭示出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创立过程中各个话语主体的权利关系、身份地位与能动性等特征,适应了研究问题的动态性与复杂性,研判了农民工社会融合政策公共性问题发生的触发点与发生机制,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念,对于拓展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现实应用领域、推动我国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本土化建构研究、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发展以及为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智力支撑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来说,一是提出公共性隐缺的新观点,也即是在对话交流中弱势群体被隐身而失去表达其个性化的公共利益诉求的机会,秉持发展主义思维的政策决策者得以运用价值中立原则,依照科学精神与大多数的利益原则批量化处理弱势群体的个性化的公共需要,使涉及该群体的政策出现了实质公共性让位于形式公共性的问题;二是再思考公共政策价值,提出寻求真正的平等与实质公共性应当认识到平等权利本身是不平等权利的事实,在公共政策创立过程之中要合理权衡权利平等与特殊保护之间的公平关系,彰显出特殊保护的公平价值底蕴,真正完整地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价值;三是根据公共政策公共性建构深受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社会文化影响,提出中国公共政策公共性建构既要从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逻辑中汲取经验,又要从公共性的理论逻辑中习得建构维度,还要从中国公共行政与政府决策独特性实践逻辑中实现本土化建构,明确公共性建构的价值导向,形成公共性导向的研究范式,以公共性框定研究对象,建构中国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