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幻灯片-理想中国·青年学习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者,同时人民群众也是新型城市的创造者。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加快新型城镇建设力度,大力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参与新型城镇的整体设计和整体建设,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应对和防范社会发展风险与挑战,稳步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建设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坚持公平正义、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一体推进集约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汇聚磅礴力量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坚持遵循规律。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必须紧扣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深入分析新时代国情民情,在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把握和遵循城市建设规律,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坚持区域发展和城乡融合相统一,坚持城市发展和人民渴求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也在农村,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是城市建设基础又是城市建设瓶颈,善于学习城市建设先进经验,提炼中国城市建设新举措,各级政府应该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条件下制定符合自身城市发展的科学建设方案,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在现实城市条件下做好做优城市建设,坚决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科学精准优化城市空间,打造宜居、生态、韧性、智慧、充满活力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坚持分类施策。城镇化受自然条件制约,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要把提高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作为硬任务,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城市有什么”“城市发展怎么发展”等问题,要明晰城市发展的命脉,有多大力做多大事,不能“一刀切”,做到科学制策、精准分类施策。沿海地区发达城市在总结先进经验时,不仅要将好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城市,也要做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的提醒工作;西部地区欠发达城市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建设目标任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坚持集约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集约高效,既要量的充足又要质的提升,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原则。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紧扣资源、要素,立足新发展阶段,传承和发展城市传统产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原则,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者:陆书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重要论述研究”(23JD710009) 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