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乡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联动有机体,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城乡问题是每个国家在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在全国“一盘棋”谋篇布局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通过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来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良性互动、相互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提供强劲的不竭动能。
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点燃强大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唯有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才能创造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完善产业体系结构与布局。坚持产业分类分级发展,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不断巩固其优势地位,又要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构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同时要在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长度、强化产业链韧性。
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加速向企业汇聚,提升企业高水平创新要素供给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新材料、锂离子电池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攻克一批原创颠覆性技术,同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科研合作机制,构建一条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的有机闭环链,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耦合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以数智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以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为抓手,加快部署数据中心、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应用,深入挖掘工业数据要素价值,深化数据要素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重点领域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动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等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全面推动数字智能和工业化融合不断走深向实。
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低碳绿色发展。要坚持“双碳”目标牵引,统筹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加快节能降碳生产新方式研发与推广应用,有序推动工业用能结构转变,稳妥推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实现工业领域资源利用效率与清洁水平的显著提升。
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其也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因地制宜放宽户籍迁移限制,着力破除落户“隐形门槛”,借助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户籍登记和追溯系统,积极拓展户籍迁移“全城通办”“跨省通办”等业务办理模式,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确保户籍登记和迁移更加便捷高效;统筹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保障、公共卫生、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要聚焦重点用工领域和新业态,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的同时解决其发展问题,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融得进”,更“留得住”。
持续调整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在科学把握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培育,继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大中小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县城“城尾乡头”的枢纽作用,有效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积极承接周边大城市产业转移,在提升县城发展水平和服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各类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进一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有序进行老城区旧小区、旧街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普惠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盘活城市住房存量资源,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切实优化城市住房体系,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持续强化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绿地与公园建设,拓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同时依托“无废城市”建设与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绿色水平;着力促进城市智慧化升级,构建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电网、水务等市政公用设施一网统管,加快推动远程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落地,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工程,通过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是以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驱动力。
提高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一代科技力量,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变;立足现有特色农业优势,有序布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树立一批乡土特色农业品牌,切实提升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立足现有特色优势资源,促进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产业链延伸扩展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空间。
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公路建设更多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加强与沿线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一体化建设匹配,不断完善乡村路网结构;深入推进农村千兆光网、智慧广电乡村、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实现乡村信息通信网络广普及、全覆盖、高速率;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乡村,持续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及水平,实现城乡教育、医疗及养老服务等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发展。
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存量,在优先保障乡村建设用地、产业发展用地的基础上,依据乡村发展实际需要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供地方式,充分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战略,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领域,建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完善入乡服务激励机制,合理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入乡服务、兼职兼薪,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基础;在给予财政税收扶持的基础上,运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的多元长效投入机制,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宇欣,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