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虚拟偶像崇拜现象探究

网络作为新时代育人的崭新阵地,深刻地影响着“Z世代”青年的思想与行为,由此催生出以虚拟偶像为代表的亚文化现象。虚拟偶像作为技术与现实的精妙融合体,能够满足青年大学生在自我认同、心理投射、情感依赖等多维度的需求,成为他们表达个性意见、呈现真实想法、传递价值取向的重要媒介,然而其也伴生了诸如价值异化、审美扭曲、情感偏执等伦理失范现象,严重阻碍了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以及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

虚拟偶像崇拜文化景观的生成逻辑

网络在特定的运行逻辑之下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其中的虚拟偶像凭借全方位的精准对标,成功吸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疯狂追捧并形成群聚效应。

在技术赋能层面,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定制技术使得虚拟偶像能够精准捕捉并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深度互动增强粉丝粘性,满足其专属感与猎奇心理。

在文娱动因方面,虚拟偶像凭借其强大的粉丝号召力和社交传播能力,迅速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潮流风向标。这一群体追求个性表达与新鲜感,虚拟偶像作为自我展示与认同寻求的媒介,自然备受热烈追捧。

在心理投射方面,虚拟偶像提供了独特的养成体验,通过游戏、动漫、综艺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一条与粉丝共同成长的路径。其低舆情风险、完美形象与鲜明个性,持续满足大学生的审美与心理需求,稳固了其在粉丝心中的独特地位。

在情感连接方面,虚拟偶像作为网络社群中热议的话题,促进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社群文化的构建。这种基于共同兴趣与认同的社群,不仅加深了成员间的情感联系,也强化了他们对虚拟偶像的崇拜与寄托。

虚拟偶像崇拜的伦理失范现象及原因

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年大学生从虚拟偶像身上获得物质和情感的满足,进而产生崇拜心理并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潮流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也呈现出青年大学生因崇拜虚拟偶像而产生的伦理失范现象。

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虚拟偶像的商业化运作可能导致价值异化,诱导大学生盲目消费,形成不健康的金钱观。同时,文化娱乐产业的过度迎合可能扭曲大学生的审美认知,使其沉迷于虚幻世界,脱离现实生活。此外,过度崇拜还可能引发情感偏执,削弱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能力,甚至使其成为外部势力操控的对象,对个人安全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青年虚拟偶像崇拜的价值引导策略

为引导青年大学生规避虚拟偶像崇拜的负面影响,在正确的思想认知下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需融合多方力量多措并举,切实发挥网络育人的实效。

一是引领与净化,以思想引领和文化熏陶为基础,提升认知判断和审美情趣。首先,深化思政教育,深入揭露虚拟偶像背后的经济文化逻辑,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理性消费观,防范资本主义陷阱的侵蚀。其次,通过美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审视虚拟偶像,注重其内在价值而非外在表象。最后,利用虚拟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构建正面价值观传播的虚拟生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二是规整与重塑,以培养路径和现实关照为导引,塑造理性价值和空间边界。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提供科学指导,防范过度沉迷,并有效过滤负面信息。另一方面,倡导科学审视虚拟偶像,学习其正面价值,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建立适应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思政工作机制,家校协同,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创新与变革,以新兴技术和社交平台为工具,形成良性互动与和谐氛围。运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对虚拟偶像的态度与行为,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引导正面讨论,将虚拟偶像崇拜转化为个人成长的正向动力,构建青年价值传递的新生态。

【作者:李卓航 张子茜,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本文系 2023—2024 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沪上青年大学生虚拟偶像崇拜的生成逻辑、伦理失范和引导策略”(编号:489)】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