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促进低空经济多业态融合健康发展

【摘要】目前,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全国迅速兴起,其发展令世界瞩目。低空经济的核心产业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及综合服务等产业。低空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科技含量高,涵盖多个前沿领域,应用场景广泛,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是一种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但是,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市场驱动特征,创新驱动相对滞后,本质上还比较脆弱,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卷问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推动低空经济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多业态融合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环境融合、空地融合及能源融合。

【关键词】低空经济 新质生产力 融合发展 健康发展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5.001

【作者简介】张铁柱,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山东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博导,山东理工大学原校长。研究方向为移动能源动力技术及系统、教育管理。主要成果有:《汽车安全、节能与环保》(合著)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柔性及多元动力约束活塞发动机概念,负载隔离式油液、油电集成动力概念。王玲,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数字法学。主要论文有《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信用问题研究》等。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方向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概念被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成为“十四五”时期需要认真谋划的新兴经济形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目前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各地都在竞逐“天空之城”。

低空经济的基本概念。低空经济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在业界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也没有一个准确定义。一般认为,低空经济是指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具体把握。

首先,低空空域的界定。根据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低空”空域是指“垂直范围原则为真高1000米以下,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具体划设高度范围”的空域。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扩大低空空域开放:实现真高3000米以下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无缝衔接,划设低空目视飞行航线,方便通用航空器快捷机动飞行。

其次,低空经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它创新了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了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提升了生产要素组合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是以创新为主导的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新路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再次,低空经济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显著的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要素集中优势,涵盖多个前沿领域。借助信息化、数字化以及大众化管理技术的赋能,该产业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促进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新形态,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低空经济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涵盖低空客货运输、低空作业、低空休闲娱乐等三大类飞行活动,涉及领域及行业广阔。同时,其具有产业链条的延伸性、应用场景的复杂性、使用主体的多样性以及涉及部门和领域的广泛性等鲜明特征。产业链的结构大致如下:上游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领域,中游包括低空制造、飞行、保障与综合服务等,下游为各种应用场景。第二,低空经济具有立体性和局地性特征。低空经济在运行空间上具有立体性,空地衔接紧密,是一种典型依托三维空间发展的经济形态。同时,低空经济主要以小飞机、小航线、小企业等为依托,具有地域窄、规模小等特征。第三,低空经济还具有融合性强的特征。低空经济的核心是飞行器与各类产业形态的融合,如“农林+低空”“电力+低空”“旅游+低空”,以及军民融合、空地融合等。

低空飞行特点及问题。低空飞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飞行器种类繁多。有人驾驶、无人驾驶、固定翼、直升机、多旋翼、倾转翼及飞艇等,功能与性能差异大,低空飞行监管与服务多样。二是一定范围内飞行密度大。对飞行器的准确定位、导航、路线规划、应急避障等都带来挑战,必须通过空域的数字化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规划与管理。三是飞行、地面和信息环境极为复杂。例如高楼增加了低空飞行的撞击风险,还会带来导航信号遮挡、突发气流变化等问题。此外,鉴于城市中建筑物动态变化大,对飞行器的动态反馈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四是飞行频次高、航时短。有预测认为,未来局部低空领域,每天将有和地面汽车相当量级的低空飞行器起降架次。

目前低空飞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有效的低空空域管服手段仍有欠缺,顶层规划不足。当前,对低空飞行的监管主要依赖于政策指导,缺乏有效、完备的技术管控手段。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低慢小”飞行器,存在显著的“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二是统一标准规范的共享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各自建设、分散使用导致低空基础设施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和标准,信息孤岛之下难以实现低空业务的协同和低空信息的共享。三是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交通规则有待完善。当前,相关法治建设还比较滞后,缺乏统一的、精细化的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平衡低空飞行安全与低空空域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难以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基于数据的有力支撑,导致低空管控规则升级缓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四是低空活动的数字原生性带来的技术难题。当前航空领域的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信息化工具和管理模式都难以适应低空经济对数字化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低空经济发展方向。未来,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技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竞争格局等方面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区域化市场特征明显;技术创新提速提质,在电池技术、驱动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竞争格局多元化,“跨界”特点日益明显。目前,低空经济正值高速增长阶段,基于个性化场景,区域发展的差异化将愈发明显,呈现更为鲜明的特点。技术迭代推动低空经济进入快车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实现核心功能转变。全球低空经济供应链将发生深刻变化,行业成熟度加速提升。

无人机与其他人工智能设备融合发展,安全、数字、绿色仍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主导无人机发展的方向。消费级娱乐类无人机增速将继续放缓,向小型化、精品化方向延伸(新技术应用);工业级商用类无人机应用前景广阔,需求规模将持续扩大,其新产品推出的速度会明显减慢,由遥控飞行逐渐转向自主飞行;载人级运营类无人机由于需要安全认证和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其研发认证周期将会延长;飞行汽车等新型跨界产品将应运而生;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将融入天空交通网络。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最快的领域将是无人机产业,无人机产业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航空应急救援主要由政府牵引,发展潜力巨大。低空飞行运行需要数字化的运行和监管,应由政府统筹安排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将在低空产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行业协会将在低空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应积极抢抓当前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窗口期,利用好市场对低空经济的驱动作用,抓牢创新驱动这条主线,防止行业内卷问题,管控好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促进多业态融合和健康竞争,推动低空经济由弱变强并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环境融合对策

目前低空经济产业正处于“百花齐放”的初期发展阶段,要达到万亿级市场规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不断探索新场景及新技术应用,进一步优化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更需要与产业发展环境及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管理与政策。在管理和政策方面,目前最为显著的问题是空域政策和审批流程繁琐。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主管部门权责划分不清晰、空域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够高效,缺少科学合理的部门协同联动。针对低空经济的独特性,管理与政策深度融合势在必行,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管理与政策的创新与细化。

具体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低空空域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无人机“适飞空域”,划设微、轻、小型无人机的可飞行空域。二是明确运行管理部门职权。进一步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相关管理工作中承担的责任。三是完善适航审定制度。国家法规中确定了航空器分级合格监管相关规定,应进一步细化大中型适航管理及微轻小型产品标准质量认证管理。四是搭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应由国家建、协同管、社会用。实现制造者、购买者、使用者、监管者和服务者共用,实施融合动态监管与服务。五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微、轻、小、中、大型,外加农用不同的类别,在生产、使用、经营及监管等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六是深化空地协同监管。军航、民航、工信、公安及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监管。

同时,还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低空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领域发展的关系;二是整体发展和局部发展的关系;三是总体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四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五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多业态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低空经济的发展究竟需要构建一个怎样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要挖掘和创新应用场景,依托应用场景构建产业链,规划产业链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策略和实施路径,聚焦关键发展要素,实现人才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基础配套链深度融合;深入研究低空经济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融链、固链的产业集群发展方法,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及其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精心统筹部、省、市、县四级紧密联动,着力构建配套对接、协同创新、数智赋能、金融服务、国内与国际融合机制,创建一套完善的低空经济产业协作体系,并通过政策引导、赋能带动和平台支撑等手段,持续提升产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企业共识,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数字经济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正突破时空约束,开辟发展新赛道,成为发展新动能,数字赋能已经成为低空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决定着低空产业内涵式发展和潜在增长的高低。加快实施低空经济后市场体系构建行动,打造后市场流通生态,完善回收再用体系,构建维修生态链。要防止低空经济内卷造成全产业链及产业集群进入亏损的恶性循环,通过正确引导,融合推进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协同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迅速补齐短板,巩固扩大低空经济产业优势。具体来说,一是产业基础方面的短板和优势;二是产能规模方面的短板和优势;三是产业体系方面的短板和优势;四是快速迭代方面的短板和优势。

产学研融合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创新是低空经济做大做强的唯一出路,高质量发展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色。针对低空经济综合性特征及其发展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性,应尽快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协同构建低空经济新型跨学科组织,破解综合交叉难题。建立创新平台及检验检测机构,组织进行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注意跨学科跨领域的嵌入性和互补性,摒弃跟风炒概念的错误观念,找准找实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系统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以把握低空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为低空经济发展提质赋能,保障低空经济的科学发展。

标准规范融合及法治化监管。目前,低空经济领域尚缺乏统一的国家乃至行业标准与规范。这就意味着生产、运行及安全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加强标准与规范的研究与制定。另外,目前低空经济领域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加强低空经济法治化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以确保低空经济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各地产业的布局也具有多样性。但是低空经济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行业企业一定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在产业快速变革中,注重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场景去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政府、行业组织要加强引导规范,早介入、早引导、早规范。各地市既要抢抓机遇,针对各自的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更要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管理,保障整个行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人才及产教统筹。低空经济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人才供需失衡问题,亟待通过产教融合策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当前,低空经济产业领域仍存在部分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岗位,部分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必须注重人才的专业性、专注度、岗位适用性和匹配度,突出人才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及连续性,强调人才个体及总体效益的发挥。深化低空经济产教融合是一项涵盖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改革,需要包括相关部门、学校、行业和企业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产教融合的持续发展。将产教融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整体框架之中,在制定地区发展规划时同步明确产教融合的具体要求,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际上,一个城市的教育体系不必过于庞大、全面,但其总量、结构、质量必须与当地产业集群的需求相匹配,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良性互动。

低空经济空地融合、场景匹配及能源融合对策

随着国家对低空经济的重视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深研低空经济空地融合与场景匹配、绿色能源支撑、载体工况特点及基本要求、供能侧复合与动力侧耦合、电池护照的实施及电池超充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空地融合与场景匹配。低空飞行器是低空经济的主要载体。低空飞行器是指面向低空智能交通和立体智慧交通的运载工具,主要包括无人机、陆空两栖飞行汽车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多种类型。低空飞行器具有对起飞场景要求低、绿色化、功耗低、噪声小等优势,路空一体,相互融合。

陆空两栖飞行是电动汽车智能化、立体化的必然发展方向,其技术可行性及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其独特的交通便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潜在价值,代表了陆空交通领域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飞行汽车并不是简单地将旋翼和汽车结合起来的产物。陆空两栖飞行也是电动航空、大众航空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电动航空被称为第三次航空技术革命,是航空技术和产业的革新方向,是航空业大众化的重要机遇。陆空两栖飞行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它是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场景。其发展使得低空空域成为待开发的新经济“富矿”,必将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具有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面对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需要研究低空飞行器功能、性能面向应用场景的匹配度和适用性,为低空飞行器的设计和选用提供依据,实现载体与应用场景的匹配与适用。高水平打造多功能空地融合枢纽,促进空地价值融合重塑,实现“轮子上的中国”和“翅膀上的中国”融合飞跃发展。充电网络是低空经济载体电动化的底座,需要加速建设全域超充网络及地面配套服务设施,做好空地融合研究与场景匹配设计等相关工作。

低空经济发展的绿色能源支撑。低空经济发展需要绿色能源支撑。能源领域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行动,目前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占到了全球能源版图70%的国家和地区已经相继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目前低空经济载体有多种供能方案,急需研究不同能源的最佳应用场景需求及适用性,也就是需明确什么形式的能源适用于什么类型的应用场景,什么类型的应用场景应选用什么形式的能源。每一种单一能源都具备各自的特点,应该将其置于合适的应用场景中。目前存在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部分单一能源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很多应用场景找不到合适的单一能源。

从飞行器负载侧来看,它具有特殊的应用场景要求和负载特点。需要深入研究飞行器应用场景工况特性、基本要求,挖掘分析供能结构、特点及其适用的应用场景,有针对性地深刻把握一般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等能源及其载体的工作特点。结合每一种单一能源的特点研究匹配飞行器应用场景,针对单一能源难以满足飞行器要求的应用场景,研究多元复合供能方案,推动飞行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能源动力系统是新能源飞行器的核心装备,其运行状况及工作特性直接影响到整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性能。飞行器负载的复杂性和突变性是机载能源动力系统设计与控制面临的巨大挑战,机载能源动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是整个低空飞行器产业关注的共性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

目前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针对应用场景,如何保障电池价值链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如何解决充电慢、补电慢的问题?二是如何保障电池电机系统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保障系统(尤其电池)的安全性、寿命及相关工作性能的发挥?三是如何避免或减少电池超大负载(电流)工况?如何提升飞行器短时过载能力,短时驱动飞行器超越最大设计负载的运行?四是如何推动飞行器经济性的改善,即在能量载体容量一定的情况下,让续航里程、工作时间更长。

低空经济载体工况特点及基本要求。一是飞行器移动工作对各项性能的体积密度、质量密度要求严格,放电倍率要求更高,核心要求是能源载体要小型轻量。二是低空飞行器工况更为复杂,负载具有不确定性、变化范围大、随机波动大,这就导致需要满足动力平衡的能源动力系统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工作状态,核心要求是系统能够滤掉负载的波动,保障系统工作处于稳定状态,不受负载随机波动的影响。三是飞行器续航需要能量,机载总能量要与巡航的各种能量消耗总和相平衡。能量载体(油箱、电池、氢气罐)的容量与飞行器能量消耗决定着续航里程或工作时间的长短,核心要求是能量载体容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能耗,让续航里程、工作时间更长。四是飞行器续航需要动力,如要维持飞行器续航及其工作上的动作姿态,就必须维持负载端和驱动端时时刻刻的动力平衡,同时动力参数必须匹配合适。核心要求是在保证合理能量消耗的条件下,超越动力装置的极限,提升系统克服负载的能力即短时过载能力,避免或减少电池超大负载(电流)工况,保障电池电机系统工作性能的发挥,提高续航里程、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及寿命。

低空经济载体供能侧复合与动力侧耦合。目前低空经济载体能源为化石能源、电能、氢能并存,未来应向绿电、绿氢方向转型。锂电和氢能是目前实现碳中和的主流能源方案,电能将与氢能形成长期的互补关系。各种能源及其载体都存在自己的短板。

燃油油箱方面:化石燃料面临枯竭及排放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双碳”目标提出以后。

一般化学电池方面:一是性能失效问题,如容量的日历失效、循环失效、低温失效等,例如,低温条件下电池性能明显恶化,输出功率减小,可用电量明显衰减;二是工况适应性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无人机工作环境,受负载波动、瞬时工况影响严重;三是性能短板问题,如质量(能量、功率)密度、体积(能量、功率)密度、安全性、寿命与成本等,安全性是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四是充放电时间不成比例,充电时间长,续航时间短;五是负载突变工况下大电流充放电会影响效率、安全性和寿命;六是电池模块及系统管理复杂。

燃料电池方面:一是技术难度大,购置及使用成本偏高;二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有待进一步突破,尚未完全自主;三是功率密度低、寿命较短;四是安全性问题,氢气易燃易爆;五是存储、运输、加氢等基础设施布局尚不完善;六是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国家标准与法规体系亟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太阳能电池方面:受电池封装材料、封装方式、发电功率,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电池弯曲韧性及抗冲击性等因素制约,目前普通的太阳能电池无法直接在飞行器上使用。

仅就载电体来看,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长,但功率特性、安全性及低温启动能力较差,受负载波动、瞬时工况影响比较严重。超级电容器与飞轮电池的能量密度低、安全性高,可用作飞行器辅助电源,在频繁的启动、加速、制动和爬升过程中提供或吸收较大功率,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特别适用于负载滤波,快速提升最大驱动功率,避免或减少动力电池超大负载工况,保护主电源。

电动机是电动飞行器的动力装置,但实质上是一种机电能量转换装置,作为动力装置使用存在不适用性。不能对负载的随机性功率波动进行滤波,保障系统工作的稳定性,负载通过电机对电池带来冲击,影响载电体的工作及安全性;无法超越工作极限提升飞行器的驱动功率;功能单一,难以直接实现电和其他能量间的相互转换。

绿色能源的发展目标第一是实现“双碳”目标,第二是控制成本,第三是拓展能源载体的适用性。电动飞行器通过创新技术路径将高功率与高能量部件复合解决单一电源存在的固有问题,采用动力耦合与集成解决单一动力源存在的问题。基于应用场景可以衍生出多种复合与耦合构型,这里仅介绍几个案例。

图1、图2为供能侧电源的复合案例。复合电源兼具高比功率和比能量,实现了对功率和能量需求的分离;可以滤掉负载的波动,起到均衡负载作用,降低了动力电池或燃料电池大电流充放电的频率,提高工作效率,大幅度增加循环寿命;大功率特性可大幅度回收制动能量,增加续航里程,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了短时过载能力,避免或减少了动力电池或燃料电池超大负载工况。

2

3

4

5

图3、图4为动力侧动力耦合案例。该系统主要用于机载能源为电能,而负载为机、电、液三种类型的移动应用场景。能够有效解决负载滤波,保障电池电机系统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保障电池的安全性、寿命及工作性能的发挥,改善飞行器经济性,避免或减少电池超大负载(电流)工况,提升飞行器短时过载能力。

电池护照及超充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推进电池护照的实施。低空经济领域加速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是大势所趋,电池行业是工业“数绿双转”的先行者,能够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电池作为开启能源转型的关键,属于材料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其价值链中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引入电池数字护照能为电池价值链带来透明度和可持续性。电池护照要求披露的信息涵盖多个关键领域:电池制造商、碳足迹、供应链尽职调查、电池材料和成分、合规性认证、循环性能、资源效率、耐久性等。这些信息的披露旨在为消费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全面的电池产品信息,从而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超充电芯及PACK涉及高能量正极、长寿命负极、快浸润隔膜、超导电解液、极致结构件、PACK材料、结构、工艺及高安全设计等关键技术。大倍率电池技术日益成熟,由3C向5C、6C发展并已经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充电网络是电动化的底座,需要加速全域超充网络建设。打造全液冷超充平台,创新建立发电侧、用电侧及充电桩协同的充电云,实现电网友好、监管高效、安全可信的超充网络功能。

参考文献

陈茂利,2022,《巨头竞相布局飞行汽车》,8月20日,http://www.cb.com.cn/index/show/bzyc/cv/cv135164741644。

何曼,2024,《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原司长欧晓理:做好这四点为产教融合赋能》,9月21日,http://gpzx.hubstc.com.cn/info/1023/5331.htm。

韩忠楠,2024,《地方两会热议低空经济 万亿级产业蓄势起飞》,《证券时报》,1月27日,第4版。

倪铭娅、连润,2023,《2023中国经济印象:展韧性 显活力 蓄动能》,《中国证券报》,12月18日,第1版。

潘玉蓉,2023,《欧盟新电池法将生效 国内电池企业直面三大挑战》,《证券时报》,8月15日,第4版。

田野,2024,《车企“起飞”新赛道 落地面临挑战》,《中国工业报》,6月7日,第4版。

余继超,2019,《产教融合困局破解之道》,7月1日,https://finance.stockstar.com/JC2019070100000061.shtml。

Promoting the Multi-format Integrat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w-Altitude Economy

Zhang Tiezhu Wang Ling

Abstract: Currently,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is expanding rapidly across the nation in unprecedented ways, attract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worldwide. The core industries of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include low-altitude manufacturing, low-altitude flight, low-altitude support,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s. Distinct from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ls,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is characterized by advanced technology, integrating multiple cutting-edge fields with extensive application scenarios. It is in a high-growth phase with the market scale expanding rapidly, making it a typical example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However, this emerging economic model is primarily driven by market forces, with innovation lagging behind and inherently fragil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also faces issues of intensifying internal competition, numerous uncertainties, and potential risk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w-altitude economy through cross-disciplinary, cross-industry, and cross-depart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y-environment, air-ground integration and energy integration.

Keywords: low-altitude econom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healthy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周群英

[责任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