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广者、宣传者和践行者,8月3日至12日,北京联合大学再次与中央民族大学相约,共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共同体会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的和谐之美。
同铸思政之光,共绘民族团结之美
8月的呼伦贝尔,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原深处的思政课”正在生动进行。
海东青骑警队队长石永志向实践团讲述了关于他个人职业发展、骑警队成立初心以及骑警队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海东青骑警队所有的初心就是保护好这片草原和这片草原上的人民。”骑警队曾经的一次扑火经历成为了检验这份初心的试金石。烈焰肆虐七个昼夜,到第五天时,本应轮换休憩的队员们,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只因心中对职责的执着与对土地的深情。
扎兰屯职业学院教授金英子从“为什么要学”和“如何学”两个层面深入浅出地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理论基石、史料佐证、核心价值以及学习方法。“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佐证,”金英子教授说,“学习时,要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紧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之轴。”
开展推普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百里民俗不同,千里各族同音。实践团成员们将普通话专业知识带到草原、带到农牧民家中。
实践团成员在扎兰屯职业学院开展推普工作宣讲(张慧慧 摄)
马背上讲述推普故事,蒙古包前缔造同音佳话。实践团来到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牧民萨茹拉家中进行推普。针对蒙古语多数方言中没有但普通话中广泛存在的发音,实践团设计了近音字辨析、绕口令等普通话训练方法。从生涩到熟练,从困惑到了然,在一遍遍的讲解、练习下,语言的壁垒被一点点打破,文化的隔阂渐渐消融,萨茹拉一家灿烂的笑容正是推普工作的意义所在。
实践团在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牧民萨茹拉家中推广普通话(郝迟琳 摄)
实践团来到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富吉村赶早集,在集上开办推普驿站。“普通话很重要,不会说做不了生意。”一位老乡在被访谈时如是说到。个人收入增加,村镇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普通话是最重要的一片拼图,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植大家心中。
探访边境一线,厚植家国情怀
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护边人。呼伦贝尔市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是全国少有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和边境大市。实践团专程来到新巴尔虎左旗、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等地,深入中俄边境一线,开展了一堂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
在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实践团成员参观了“红色初心·扎根奉献”精神传承基地。“呼伦贝尔市作为全国最早解放地区之一,是祖国北部边疆的重要门户和安全屏障。在维护领土主权、维护边疆安全中,一代又一代戍边民警、护边员默默无闻扎根奉献,真正做到了警民同心,共同筑起了边疆安全稳定屏障。”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所长包永胜向师生们深情讲述。
2023年国庆节期间,一则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护边员础鲁与女儿在中俄边境线上跃马巡边的短视频火热“出圈”。实践团成员来到础鲁家的牧场,础鲁骄傲地告诉师生们:“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边境,祖父和父亲年轻时就是这里的民兵。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们巡边,现在我的女儿都能跟我一起巡边了。”在灿烂的晚霞中,实践团成员与础鲁父女共同策马巡边。远眺祖国的壮丽山河,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情久久回荡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实践团成员与护边员础鲁父女共同策马巡边(张彰 摄)
“界碑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聆听着老师的讲解,实践团来到了满洲里41号界碑前,学习边界历史和外交知识,维护界碑的神圣性、庄严性。
此次社会实践通过校际联学联建,引导师生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中长知识、增才干,为成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张粲 陈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