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牵引作用,其重要性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改革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处于重要地位。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力量,为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各方面改革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经济体制 改革牵引 市场建设 高质量发展 “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二是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三是注重全面改革,四是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五是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这“五个注重”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为我们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指明了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是由“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决定的
新质生产力呼唤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它涉及对生产关系某些方面、某些环节的自我调整,以及对以社会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管理制度、调节方式、组织形式的自我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密切相关。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推进。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基础,为其他各方面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而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通过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一些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
因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它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打头阵的,因此也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准确把握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关键地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经济领域改革作出的系列部署,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均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下提出的,旨在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领域的改革共同构成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性框架,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改革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不仅是其他领域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动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动力。首先,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市场环境。其次,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助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而创新又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第三,通过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四,经济体制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市场环境,而城乡融合发展又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第五,通过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强外商投资管理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同时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经济领域改革共同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力量,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各方面改革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精准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这也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地位和牵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重点关注以下五大领域:
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对接融通,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优胜劣汰,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环节的投入。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环境,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五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各部门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和部门给予政策激励和支持。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现更多从无到有的原创性突破。通过设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布局,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创新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和带动力。三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挖掘,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鼓励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快速发展,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四是完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和系统集成。制定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有力保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要从制度上确保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和权益。明确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原则。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两个毫不动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二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其核心功能。同时,加快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完善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制度,以保持宏观布局和微观主业的动态一致性。三是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和违法行为。四是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应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这包括完善公司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等,确保公司的稳健运营和持续发展。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是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全面贯彻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强化政府制定标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继续开展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确保市场准入和退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的政策措施符合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二是推动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快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交通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和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提升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流通效率。三是建设统一开放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全国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盘活存量资源。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提高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和包容性,支持各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四是打造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消费品质和服务水平。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打造智慧便民的消费场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构建跨区域线上案件协查、执法协助、联合执法机制,提高市场监管的协同性和有效性。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依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六是彻底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针对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各地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七是鼓励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在健全市场制度规则、完善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一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产权设置改革,改进和完善企业产权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落实好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同时,深化土地产权特别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细化农地承包权、经营权、转包权、转让权、入股权、租赁权、抵押权、处分权、收益权等各项权能权责权益。加强对各类有形物权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利、商标等无形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法律以及国际法中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二是优化市场准入制度。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条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许可、备案等政务服务事项的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不得将政务服务事项转为中介服务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在政务服务前要求企业自行检测、检验、认证、鉴定、公证以及提供证明等,不得搞变相审批、有偿服务。三是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立和完善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生产经营制度,包括公平的价格制度、质量认证制度、资质认证制度、赋税制度、就业制度、财政支持制度等。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研究重点领域和行业性审查规则,健全审查机制,统一审查标准,规范审查程序,提高审查效能。健全反垄断法律规则体系,在限制行政性垄断的同时,防止竞争中形成的自然性垄断。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立法。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的共享整合机制,通过推进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五是推进其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国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党委会、董事会、股东会、监委会、工会、职代会的功能作用。强化对各类经济主体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本文作者为 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前所长;黄燕芬,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关键问题研究”(23ZDA096)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董惠敏/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