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基层韧性治理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湖北省枣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的殷切嘱托,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和智治支撑“五项作用”,奋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韧性程度,稳定政治社会大局,形成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县域治理新局面。枣阳先后荣获“全国‘七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列为湖北省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荣登“2020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榜单,近年来连续跻身赛迪全国百强县市榜单,2023年位居第80位,2024年提升至第74位。
坚持高位布局,以有力部署夯实基层治理硬基础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提升基层韧性治理水平,基层基础必须夯实,只有基础坚固,大厦才能稳固。近年来,枣阳市锚定打造社会治理强市目标,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组织保障体系,持续增强社会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推动了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将社会治理纳入党委政府实绩考核,市、镇两级均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一次社会治理情况汇报,每半年召开一次市直、乡镇党委书记专题会;平安枣阳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推进会,高频次召开培训会、观摩交流会,促进各地各单位主要领导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层层传导压力,全面统筹推进。
二是强化基础支撑。高标准建成运行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将市镇村三级网格中心与综治中心合署办公,整合公安、司法、法庭、信访、综合执法等资源进驻,推进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平安联创,切实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门,只到一地”。将社会治理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公共服务、国企改革攻坚、阳光关爱等“十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三是强化督察问效。市委政法委(市委平安办)抽调公、检、法、司等相关单位人员,成立5个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专项督导组,不定期下沉乡镇、市直单位,巡回督促指导,发现问题、立即交办、跟踪问效,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扎实推进治理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坚持“五治”融合,以有形覆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枣阳市始终坚持以新安全格局统筹推进基层韧性治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持续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全力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稳固底盘,构筑了基层应对风险治理新格局,提升了基层应对重大风险治理能力。
一是以政治为纲,始终保持定力。城市治理重在精细,秉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成立街道“大工委”4个、社区“大党委”36个,“双报到”党支部312个、楼栋党小组655个、党员中心户3387户,推行“红色物业”全覆盖,1.16万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街道社区共建共促。在乡村,建强党组织,凝聚党员、“五老乡贤”、平安志愿者等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坚定不移跟党走。
二是以自治为基,持续激发活力。乡村推行村民自治“微治理”模式,党员带头开展微服务,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涌现出“五老乡贤+治理”、“三理”说事、“巷长”制、“户巷长”制、“三联三帮”、“一约四会”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熟人办熟事、熟人管熟人”方式,推动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制定村规民约,维护公序良俗,形成文明乡风,有效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真正使群众动起来、民心聚起来、村风好起来。城区推行“楼栋长制”,发动小区住户、党员、物业、网格员等共治共建,吸引居民广泛参与,确保“小事不出楼栋立即解决、难事不出小区协商解决、急事不出社区马上解决”。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引导全市496家社会组织、115个乡贤理事会、556个红白理事会、325个老年协会等自治组织“组团治理”。
三是以法治为本,切实增强效力。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行动,在村级综治中心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办好村级“法治大讲堂”,每村培养1-3名“法律明白人”,切实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有4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村有律师”“周周有律师”“每村有法律明白人”实现村级全覆盖,群众“急难愁盼事”有处诉,依法维权更方便,群众真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法治意识大提升。
四是以德治为魂,全面凝聚合力。坚持以新时代德治思维引领社会治理,持续推进文明村镇和文化小康创建,累计创建枣阳市级以上文明村304个、文明镇14个;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打造社会治理志愿服务名片,全市注册志愿者超16万人,成立服务组织769个,年开展活动1.13万次。实施“道德讲堂”“帝乡大舞台”“文化直通车”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变“讲大道理”为“讲好故事”、变“大家谈”为“大家评”,打造手足相亲、和谐共进的共同精神家园。
五是以智治为桥,不断注入动力。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实施“雪亮工程”,每个行政村至少安装5个探头,并整合教育、卫健、城管、住建等公共视频资源,与襄阳公共视频监控平台联网共享,推动“平安乡村”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全时可用;近三年年均改建60个智慧小区,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同步推进的电子围栏、智慧城管、平安乡村云平台等智能化工程建设,深化“返枣人员监测”“水库防汛”等应用场景,让城市治理更聪明、更智慧。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基础性支撑工程,对手机终端、车辆通行、道路视频等数据信息进行精准收集、综合分析,为科学有效及时处置社会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切实让城市各个“神经元”都能听“脑”指挥,有效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坚持全域攻坚,以有效联动织密平安稳定防护网
预防化解风险是衡量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只有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运转顺畅,才能够促进社会风险的有效化解。枣阳市认真贯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理念,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有效整合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力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
一是三级联动解纷争。以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为依托,同步推进“百米见村级警务室、千米见中心警务室、万米见派出所”强基工程,首问负责、分析研判、指挥调度“一站式”定纷止争,年排查矛盾纠纷4650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是做细网格暖民心。科学划分城乡网格,把综治、应急、环保、城管、卫健等工作纳网入格,结合街道社区体制改革,优化服务管理体系,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全市655名网格员承担起“重点人群管理”“社会治安联防”“民生服务代办”等职责,网格平台年均处理民生代办类服务事件2.21万件,办结率达99%以上,架起党委政府沟通联系群众的“桥梁”。
三是专项行动保平安。健全完善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在城区重点场所、交通要道建立移动警务室,开展常态化巡逻防控、治安清查等行动。坚持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抓好特殊人群服务监管,开展好突出治安问题整治、新型电信网络防诈、禁毒等专项行动,妥善处理涉企、涉校案、涉路、涉特殊人群等问题案件,全市越级上访数量逐年大幅下降、治安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本文作者为中共枣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编:王 克/美编:王嘉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