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因为某一种挫折或困难,让他们觉得生活是不值得的。”——付晓旭
本报记者 任珊
在北京市残疾人维权服务中心,付晓旭曾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加急办理审批和制证,仅用5个小时,就为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幼儿办结残疾人证。
付晓旭所在的北京市残疾人维权服务中心,是解决首都残疾人烦心事儿的中转站。残联系统12345工单的“接、转、派”,由她负责。
“我想为正在康复训练的1岁孩子加速办理残疾人证。”去年6月30日上午10时30分,市残联收到东城区市民的一个12345工单。按照属地管理要求,涉及残疾人证办理属于区级职责,只要退单交给东城区残联并说明情况即可。但付晓旭看到了“加速”两个字,她觉得这位母亲一定是遇到了紧急情况。
原来,俞女士的孩子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做了手术,因身体发育迟滞,6月初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这期间,她了解到如果孩子符合残疾标准,就可以领到每月3600元的康复训练补贴。对于一个为孩子治病负担很重的家庭来讲,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付晓旭决定帮这位母亲一把。经过汇报、协调,这件事在不违反政策规定且儿童评残不需要公示的条件下,开启了快速通道。上午11时,东城区残联协调医院上传孩子评残鉴定材料;11时30分,审核办理开始;13时,区残联审批通过,同时,市残联无缝衔接迅速批办;15时,市残疾人社会服务中心完成制证。事后,这位残疾孩子的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真没想到你们这么重视这个事儿,太感谢你们了。”
出行诉求、就业诉求、康复诉求,一件件看似简单的事,都是残疾人遇到的棘手事。付晓旭把残疾人的每一通来电都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
付晓旭手边有一本近1000页的《北京市残疾人常用政策法规》。一有时间,她就抱着材料研究残疾人保障政策。说起惠残政策,付晓旭更是了如指掌。这些政策,付晓旭都熟记于心,清清楚楚地告诉每一位诉求人。
3年来,付晓旭处理和督办工单8558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工单的解决率、满意率保持百分之百。付晓旭坦言,她偶尔也会遇到“被人骂”的情况。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残疾人的女儿打来电话,让残联帮助为其残疾母亲办理入院手续。“我妈妈想上一家康复医院进行康复,但医院说要排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去。”还没等付晓旭解释完,诉求人在电话里的情绪爆发,冲着付晓旭吼起来,“你们这点事都不能办吗?”
对方的话很难听,付晓旭也委屈地流下眼泪。她一边听诉求人诉说,一边擦去自己的泪水。
“阿姨,我也是女儿,我的父亲去年生病,我也因为找不到床位十分着急。其实,很多人都和咱面临一样的问题,他们跟咱一样的心情。”“您别着急,我稍后问问业务处室同事,看有没有其他的医院或医生推荐给您。”在付晓旭耐心安抚下,诉求人慢慢平静了。这通电话打了足足2个小时。“姑娘,您是个善良的人,谢谢你。刚才我的态度不太好,你别介意。”诉求人的一句感谢也再度让付晓旭湿了眼眶。
接手接诉即办以来,从初期的畏难、焦虑,到现如今的从容应对,付晓旭在为残疾人服务的同时,也交上了更多的残疾人朋友。
今年年初,一位视力二级残疾的大学生打来电话,因其是在来北京上学后因病致残的,所以想申请在京领取补贴。电话中,付晓旭了解到,女孩的父母收入微薄,还有4位老人常年服药,家庭经济困难。按照相关规定,补贴应由户籍地发放。原本付晓旭只需要向其告知政策即可,但她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协调相关部门联系到中国残联,对接户籍地残联研究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付晓旭和女孩成了好朋友,女孩在学习、生活、康复上有什么疑问,都会第一时间找付晓旭咨询。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因为某一种挫折或困难,让他们觉得生活是不值得的。”付晓旭说,她想让每位诉求人都能切身感觉到,残联是残疾人的“娘家人”,每一天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