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正是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持续深化减负工作,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广大基层干部才能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办实事。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治理体系重要力量,其工作效能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然而,当然一些地方存在“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基层干部难以将精力聚焦于实质性的振兴治理与为人民服务上。因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精简流程、去除冗杂,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束缚中解脱,真正能够倾注精力于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与民生改善的实际行动之中。
减负工作理应瞄准实际出发,“靶向治疗”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首要明确权责界限,让基层干部明白“职责所在、目标所属”,避免推诿扯皮、层层加码,破解“超负荷”难题。其次是精简工作流程,力求高效务实,避免会议冗长、台账堆砌,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减负归根到底是要激发基层干部勇于担当、为民服务的使命感,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同时,也要明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积,基层减负也并非能毕其功于一役,须标本兼治完善长效机制,注重“上”“下”同向发力。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做好“当下改”与“长期治”相结合,做好正反面典型案例通报工作,同时把减负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传播开来,促使基层治理聚焦核心职责,契合民众期许。另一方面,畅通反馈机制,确保政策实效源自基层实践检验,避免良策错位成负累。鼓励基层积极发声,及时反馈,以便政策灵活调整,精准对接基层需求,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惠及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