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减负更需增劲

今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措施、深入开展基层减负工作,有效刹住形式主义之风。基层减负是一道暖心令,更是一道鼓劲令,各级党组织应将松绑减负与关爱鼓劲结合起来,让减负真正减到广大基层干部“心坎上”,持续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基层治理“担子下沉”,更需“权责下沉”。当前一些部门单位常以属地责任形式将肩上担子随意下摊至基层,使得“小马拉大车”矛盾凸显,不少工作沦为靠“动员”“人情”“面子”来推进。向基层放权赋能,需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间职责边界,系统性考量基层行政任务、协同需求、履职能力,按照职责相符的原则,清单式择优赋予基层更多评价权、管理权、执法权,让基层有“存在感”。坚持用事实、数字、民意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建立健全以基层单位为评议主体,协同部门参与基层治理情况为内容的反向考核机制,压缩部门单位卸责空间。

基层干部“身处前线”,更需“手抓专线”。人才是基层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为基层减负应及时输送“新鲜血液”,实现如“专编专岗”“专事专人”等人、事、岗高效运转路径。通过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把优秀的人才招进来,充实巩固壮大基层治理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培育、到基层服务,把优秀的干部派下去,强化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同时,以服务质效提升匹配治理重心下移,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应用精简整合等重要手段,使基层治理工作简约有序、集成高效。

基层关爱“机制到位”,更需“落实到位”。担子越重,越要爱护“挑担人”。基层减负背景下,仍有部分领导干部热衷于“鞭打快牛”“能者多劳”,挫伤了基层干部干事积极性,使其陷入工作倦怠期,不愿为、更不敢为。减负工作好不好,基层干部心里有杆秤,应树牢担当作为、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为基层干部配套以容错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考核机制为基础的人文关怀体系,解决好基层干部“问责恐慌”“负重包袱”“成长瓶颈”“考核焦虑”等“老大难”问题,既严管又厚爱、既约束又激励,让其心里有光、安心干事。(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黄芳霞)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