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诗乐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在融合诗韵和音乐的基础上,能切实创新音乐教育,推动诗乐的融合,真正地传承艺术和文化。文章立足高校音乐教育,致力于把古诗词艺术歌曲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让诗与乐相融的教学思想得到全面贯彻,为现代音乐教育赋予新的生命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助力高校音乐教育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全面发展。

一、以诗为韵聚焦需求,科学选择艺术素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把“诗韵”和“乐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杏花天影》为例,诗词意境极好,十分适用通过美声演唱技法,如控制气息与声音力度,细腻呈现其意境。不仅要注重技术传授,还需引导学生将声音强弱与诗词情感相匹配,使“疏影横斜”的静谧与“暗香浮动”的朦胧跃然歌中。

针对不同的诗词特色,师生也要结合诗词特征,选用适宜的演唱方法。如唱《涉江采芙蓉》时,学生就可采用“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方法,花腔女高音音色明快,能把诗中采莲的动感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韵脚训练,确保字正腔圆,传达诗词神韵。

二、情景共生声律相和,沉浸教学传承诗乐

情景共生与声律相和是实现沉浸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以《凤求凰》为例,教师可先讲解诗词,把学生代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中,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体会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更投入地歌唱。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演唱效果,更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古人共鸣,深刻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

三、技巧训练加强表现,拓展创作艺术创新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继承和发展,应从技法上提高其表达能力,拓宽其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创造力。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训练多种演唱、多种音色的应用技能,用多种方式来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多层次情感,并在不断地摸索与创新中,打破传统演唱模式的束缚,寻找独特的演唱表现方法。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激励学生把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音乐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促进其创造性发展。

如在学习《我住长江头》时,学生特别注意“气”的使用,体会其如何细腻婉转地承载相思之情,使整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洋溢着深厚的情感与内在张力。在教师不仅传授“气”的驾驭之道,更鼓励学生探索气息与音色的微妙变化,以精准表达诗词的丰富情感层次,提升演唱的感染力。另外,在演唱技能的培养上,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声音的把握、情感的投入以及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的感悟程度。在唱歌练习中,教师指导学生调整共鸣位置,并且拓宽音域和丰富音色,在把握传统技法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及应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通过跨界融合,赋予古老旋律以时代新貌。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造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继承中焕发新生,拓宽了其表现空间与传承路径。

四、品鉴诗韵传唱古乐,实践活动深化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关雎》为例,其词虽短,却有丰富的韵律和情感。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基于一系列的练习来带领学生品鉴这首曲子,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艺术价值的认知,亲身体验了诗与乐交融的独特魅力。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诗词的韵律、节奏,感受其情感起伏,并在演唱中精准把握气息、力度,力求完美呈现歌曲的情感高潮。

此外,教师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呼吸练习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歌唱技能,感受诗词与音乐的和谐共生。这些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化精华,从而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诗乐融合教学策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对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及弘扬中华文化有着深远意义。它不仅促进了学生音乐技能与情感表达的全面发展,更在音乐教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音乐教师应继续探索创新,将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入教学之中,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与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音乐教育的实效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林楦濠,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