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技金融体制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

【摘要】科技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的第一篇,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赋能,才能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此,应聚焦突出问题、重点领域,开展业务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方面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关键词】科技金融 新质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科技、金融、人才等各种要素在创新领域的综合协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通过不同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决定》进一步指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近年来我国已通过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投资等方式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投融资支持。《决定》明确的“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做好优化金融市场定位、完善金融机构治理、有序推进金融调控监管工作、推动金融高效赋能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要素

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科技+金融”或简单的金融支持科技发展,而是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打破技术和资本的壁垒,强化科技金融深度合作,产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价值叠加效应。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有利于应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科技与金融的对接。为此,在《决定》的指引下,通过各类金融资源的投入来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通过金融与科技的良性循环,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既是科技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落实。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需求来看,亟需提供系统性、针对性强的金融供给来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科技金融的核心是金融在科技领域的综合服务,是通过以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为一体的系统性金融供给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进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可持续的金融资源投入,但目前科技型企业轻资产、早期亏损、高增长的特点与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评价体系不相吻合,这就需要有更加贴近科技创新性质的金融服务进行持续投入。

从科技金融的政策供给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于2024年5月9日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为科技金融的高效供给提供了制度保障。由于相关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较长,又需要充分的资金保障来提高其转化率,随着科技金融不断创新发展,其风险分担机制将逐步发挥作用,形成金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循环。同时,为了将科技金融的服务链条向前端延伸,就需要激励金融机构以更大力度、更优惠的政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特别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向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首次贷款。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该项贷款期限1年,利率1.75%,总金额5000亿元,可展期2次,其中1000亿元都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首次贷款。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相关部门已经根据“创新积分制”评价,向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在内的21家全国性银行推荐了所遴选的近7000家符合再贷款条件的企业,相关贷款正在投放过程中,后续将会通过创新积分评价筛选出更大规模的第二批32万余家科技型企业推送给上述银行,这些业务将为做好科技金融实践的落地提供良好的案例。如图1所示,科技创新再贷款在过去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在2024年下半年继续发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金融资源。

从科技金融的产品设计来看,应针对科技型企业展开广泛的金融服务活动,推动金融服务直达性,以形成科技金融生态圈。随着科技金融的各种应用场景不断呈现,以科技信贷、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贷款+直接投资”为主要供给,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安全保险运行机制为辅助供给,尝试启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聚焦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对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随着科技金融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可以在创新型产业聚集的总部区域先行先试科技金融体制改革,这些区域的企业产业领域关联度强,相关技术、人才、数据聚集,如果能够进行金融要素的合理匹配,则有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部分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还可以试行设立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示范区,形成科技金融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新高地,进而实现更优总部经济生态圈的建设。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已全面开启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行深邃思考而提出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明确阐述并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进行系统性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路径设计与全面布局,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已然全面开启。

从制度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底层逻辑的制度设计,是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就是要以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其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的持续进步创造新的价值,进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聚焦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上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向产业转化的场景喷薄欲出。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相关技术成果在产业变革中已经到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临界点。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等创新载体的作用,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路径的政策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也为更多的原始创新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必须把握本轮科技革命的窗口期,通过科技资源的创新整合、科技体系的创新优化,强化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通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全面发展。

从产业布局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来进行的产业部署,围绕创新链进行产业链布局,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2024年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综合这些领域,结合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自身发展优势,可以从如下方面研究和把握未来产业的方向重点:未来制造方面的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等发展;未来信息方面的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计算技术创新突破;未来材料方面的先进基础材料升级,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创新应用;未来能源方面的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未来空间方面的载人航天、深海潜水器等领域装备研制;未来健康方面的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与市场失灵等问题。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统筹下好“先手棋”。

从产品创新层面来看,我们需要突破下一代智能终端,通过不断做优信息服务,打造标志性产品。具体来看,需要突破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加快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等的研究,突破Micro-LED、激光、印刷等显示技术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实现无障碍、全柔性、3D立体等显示效果;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鼓励探索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等等。这些产品创新都需要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

从新质生产力落地的保障层面来看,需要不断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型产业主体,拓展各类产业应用场景,构建并完善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体系。首先,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产业主体,需要通过其对新技术的研发、孵化、投资等,形成一系列的未来产业链并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用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产业孵化基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小巨人”企业,实现对未来产业的实质性推进。其次,不断拓展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拓展,加快原材料、设计、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整合与重构,通过各种制造业场景优化,实现生物制造、工业元宇宙等场景的推广,推动制造业相关领域实现革命性升级。最后,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落地和进阶的支撑体系。通过重点标准的研制,未来产业将会加快标准化发展、实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有机结合,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良性合作,加快相关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通过相关新基建领域的拓展和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方向

科技金融从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实现路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设计并积极提供与新质生产力相对应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二是鼓励先行先试,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快速迭代;三是循序渐进展开体制机制改革,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避免“一刀切”造成负面效应。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源结合,有利于形成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责任投资为理念的“耐心资本”,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金融领域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就开始呈现可持续增长。如图2所示,仅私募股权投资对创业投资的案例数就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增长,其中对IT、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增长尤为显著,近年来开始步入平滑增长阶段。

从未来产业的发展视角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亟需得到综合金融服务的支持。例如,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信贷资金对于创新创业限制较多,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较快,但产业内部基于其商业进度融资也呈参差不齐状,需要得到各类资本的综合支持,方可实现产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对此,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在内的科技金融服务组合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展开服务,还应对相关服务辅以税收优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长期资本。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视角来看,我国在相关领域已经深耕多年并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但仍需科技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支持。随着产业集群向纵深发展,亟需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方面可以推动产业整合、优胜劣汰,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早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撬动后期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科技金融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科技金融体制改革的节奏来看,需要在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量增长和区域发展之间做好平衡。一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更加均衡。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呈稳定增长态势,但不同行业之间呈不均衡发展。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领域已步入稳定发展期,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其贸易量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也就拥有较强的融资便利。但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和转化效率依然有限,其商业效果仍待挖掘,相对应的投融资也就会在部分领域缺乏支持。对此,科技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做好产业布局是关键。另一方面,科技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发展应逐渐步入均衡状态。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在各类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创新创业效果较好,专利授权数多且呈快速增长,中部地区虽然近年来创投与产业基金发展较快,但仍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有差距。因此,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应积极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实现中东部区域协同发展,这对未来创新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迭代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分别为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导;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数据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陈劲祥:《大国博弈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6期。

②《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年1月20日。

责编/贾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