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坚持系统观念 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理响中国文章配图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李丹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明显增多,且呈现出交织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以正确的战略策略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从系统整体出发,把握危与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任何系统都依赖于各组成要素、单元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各组成要素、单元之间的联系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特征,导致系统状态在时间维度上产生不同的结果。换言之,一个动态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往往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的推动,而是呈现出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等复杂局面。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绝对性不复存在、绝对界限消失。这一原理体现在危与机的关系中,表现为危与机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二者既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危可变机,机可转危。面对危险的状态,如若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导致时空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避免会遇到越来越多来自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矛盾甚至是重大风险挑战,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同时,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我国发展仍面临新的重要战略机遇,继续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为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深刻把握危与机的辩证规律,既要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又要善于化危为机,以相应的策略、举措把不利因素转化为发展的有利条件,更好地掌握发展主动权。

遵循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防范化解外部环境风险

一切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运行和演变的。当系统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时,会促进系统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系统的良性运行。但外部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一旦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其构成部分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系统进行干扰。因此,系统应具备充分的自我调适能力,始终保持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我国经济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始终在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运行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国际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竞争以及世界范围内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种种外部环境风险。积极防范化解外部环境风险,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打造坚实的现代经济基础,以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发展生成现代化的乘数效应,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在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塑中把握主动,不断增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遵循合作共赢的对外交往原则,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中持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主动塑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遵循系统结构的协同性,加强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要素的协同发展

协同性是系统观念的关键性特征。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组成部分并非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使得系统涌现出“1+1>2”的整体效能。如果系统的组成部分单一或者各组成部分各行其是,会很容易产生危机。因此,必须最大限度保持系统结构的协同有序,使系统朝向整体功能优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中更加注重改革的协同性、匹配性。因此,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性,一是要坚持各项改革举措的协同性,加强全局性谋划,顶层设计出台的政策法规要与配套性改革相协调,在此基础上推动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际推进中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改革整体;二是要坚持改革与技术条件的匹配性,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改革中要借助技术手段促进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完善系统的调平纠偏机制,以健全的危机防范体系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无论一个系统多么复杂,都是由增强反馈回路和调节反馈回路组成的网格构成,其动态变化也产生于增强反馈回路和调节反馈回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反馈回路有增强原有变化态势的作用,导致系统呈现指数级增长或衰退;调节反馈回路则会抵消并阻止变化,使系统趋于稳定。因此,一个动态、自我调节的复杂系统,不仅包括各种反馈,还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对这些反馈进行灵活地调整。

新征程上,新的风险不断发生,我们必须提前做好统筹,主动调节,建立健全危机防范体系,使经济社会系统的各要素能够顺畅流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一要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对风险性质、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作出科学判断,提高应对的精准度和有效性,防止局部风险发展为系统性风险。二是要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譬如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政策制定、项目建设,要落实好风险评估,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从风险评估结果中找到化解风险的方法和举措,防患于未然。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要坚持上下协同联动和左右协同联动,使得不同层级主体、各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承担处置应对社会风险的职责,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多元参与的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基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担责、敢于担当,主动防范、发现、消除风险,将风险防范纳入业务工作重要范畴。

坚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风险挑战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存在,危机可以有效预防但无法绝对预防。经济社会系统演化方向的不可逆性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穿越时空去调整之前的政策、行动,只能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一旦危机来临,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应对中促使系统朝向好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树立积极的思维心态应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准确识变,要求我们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规律性、互动性中寻找并解读我国发展新的方位和条件,对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作出正确且精准的研判。唯有准确识变,才能保持战略定力,不迷失方向,才能在变化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新的机遇。科学应变,要求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及其相关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压力,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主动求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创新思维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难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系统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功能更优化的阶段演进。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