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坚持系统观念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理响中国文章配图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耿凡

坚持系统观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完成的改革任务。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强调客观世界的系统性。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从而指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系统性。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系统思维作为重要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把握中国革命面临的现实问题,坚持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相结合,正确处理内外部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优先发展重工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灵活运用系统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充分检验其实践性和科学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系统观念,普遍联系地、全面系统地、发展变化地观察世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好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理,它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凝聚力、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就是要做好全局性谋划。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把系统观念贯彻到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把二者看作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的缺失都会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确保全国一盘棋不断走深走实,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就是要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提升。我国始终坚持自信自立、锐意进取,始终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与此同时,中国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发展,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式,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在系统观念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持续发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以系统观念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所在。要坚定文化自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筑牢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

人民满意是目标。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文明的维护者,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化生活,建立激励、引领和保障机制,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要不断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要以需求为导向,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精神文明发展成果。

制度建设是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擘画了蓝图,以制度建设保障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三是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四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让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响更远。

守正创新是动力。与物质文明一样,精神文明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中华文化的本质和其中蕴含的优良传统,坚守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同时,摒弃因循守旧和故步自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交流中学习,在交融中发展。

党的领导是根本。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表达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思想文化宣传人才队伍。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系统观念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