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发挥“一村一品”的带动和引领效能,使其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推进农村区域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关键命题。综合利用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内在优势,将为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强劲的前进动能。
关键词:一村一品 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一村一品”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在阐述“一村一品”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从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管理模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创新等维度,探讨我国当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构建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的理论逻辑,进而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村一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产业是乡村价值的重要体现,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因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乡村产业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村一品”则是乡村产业振兴各项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方式。
“一村一品”是指以村为基本单位,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品牌,推动本地生产和就业创造,从而促进区域发展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村一品”建设旨在充分挖掘村镇特色资源,培育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到二十一世纪初,“一村一品”建设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各地涌现出大量以种养业为主或三产融合发展的专业村镇,且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均呈现较高水平。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实施强村富民工程,2011年原农业部开启全国层面“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旨在培育和扶持示范村镇壮大主导产业、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进而推广示范村镇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日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正式公布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1年以来至今,已经连续公布了十二批,累计认定了418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此外,各省也积极拨付财政资金专项支持省级“一村一品”建设。以广东省为例,2019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的出台旨在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2019年以来,全省共扶持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部分农业大县共15个地级市90个县(市、区、街道)3203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省共有20个地级以上市的2278个村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300个镇被认定为专业镇,74个村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有力推动了广东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已然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困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一村一品”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一批以特色种植业为主要构成的专业村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产业基础[1]。具体而言,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一村一品”集中于京津冀、鲁西南、四川盆地、长三角、江汉平原和珠三角等5个区域,其中北方主要发展粮食、药用植物、畜牧等产业,而南方主要为茶叶、休闲观光农业、观赏植物等产业[2]。在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上,建设成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发掘出一批乡土特色工艺,创响了“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品牌。在带动农民增收上,产业扶贫效果明显,显著提升了农业大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呈现长期性[3]。在促进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上,推动“一村一品”建设与农业综合功能开发相互结合,深度融合文化艺术、观光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建设成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出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了文化生态重塑和乡村文化多样性。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上,推动专业村镇主导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认证数量和比重均显著提升。此外,各地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产业化组织模式,涌现出龙头企业拉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依托型、政产学研支撑型等典型产业发展模式。
然而,我国“一村一品”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是技术创新不足。目前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仍然较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难以满足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此外,缺乏先进的加工和储运技术也限制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许多村镇的产品以原料产品居多,呈现出产业链条短、同质化严重的特征,缺少品牌带动,数字化水平和产业融合程度低,导致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低效利用问题突出。三是产业结构单一。相当部分村镇过度依赖某一特色产品,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管理模式落后。许多地区的农业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4]。五是发展理念滞后。许多地区的农业发展理念仍然滞后,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的重产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较大。
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的理论逻辑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发挥“一村一品”的带动和引领效能,使其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推进农村区域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关键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利用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内在优势[5],将为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强劲的前进动能。
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核心在于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发展,核心在于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产品技术和管理技术。首先,促进农业颠覆性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通过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或深加工技术,缓解“一村一品”建立特色产业过程中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其次,促进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包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具有特殊口感、地方特色、营养健康的地方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最后,精准实施“一村一品”建设,通过GPS、遥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加强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操作,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加强村镇内部或者村镇与村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6]。
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关键在于资源优化配置。新质生产力强调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跃迁,并突出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组合式优化[7]。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发展,关键在于农业要素资源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优化配置。在“一村一品”政策纵深推进过程中,应积极推动乡村产业资源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转型,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对“一村一品”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针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形的区域形态,应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品或产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村一品”。
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重点是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摆脱传统产业发展弊端、形成具备先进生产力质态的产业结构。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发展,重点在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8],推动规模化生产,着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培育农村产业特色和品牌效应。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同时,延伸农业或农产品产业链,形成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在内的特色且完整的产业链条。此外,通过引入新的技术、管理和营销策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吸引相关品牌和产业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难点在于创新管理范式。新质生产力不仅强调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关注科技创新背后的管理范式更新,强调组织的构建与运作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氛围营造。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发展,难点在于农业产业的管理范式更新,培育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土壤,推动农业产业系统内各要素步调一致、协同发展。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中,首先,通过建立农产品创新平台、引入企业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育网络等方式,为村镇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支持。此外,搭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流转平台,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平台等方式,为“一村一品”品牌化建设提供资源互通、技术拓展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通过培训和引进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村人才,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要求革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发展,要求通过绿色转型来推动“一村一品”实现绿色高效发展,因地制宜地走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9]。首先,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一村一品”推进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品质和生态价值。其次,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有机化和生态化的“一村一品”模式。同时,通过绿色生态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具有绿色生态特征的生态旅游、特色农家乐等产业,以绿色生态品牌认证和环保产品建设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和相关产业的绿色成长,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的实现路径
针对当前“一村一品”发展面临的挑战,遵循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方面助力“一村一品”的理论逻辑,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出发探索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的实现路径。
正确处理“一村一品”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是现代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手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乎“一村一品”建设成效。一方面,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关系。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为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政策落实提供充足动能。因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需要引入大数据、遥感、物联网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精确呵护作物健康成长,降低相关灾害干扰[10]。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给予相关技术企业资金支持以及政策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负担。企业则充分利用有为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克服技术难题,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推进品牌建设并占据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需要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一村一品”建设中的关键内容。政府应做好村镇发展科学规划,加强对土地、水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的统筹配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如交通、通讯、电力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现代化基础设施保障。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等运作,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和产业。通过主导产品和产业优势集聚更多外部生产要素,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充分调动农民在“一村一品”建设中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群体是“一村一品”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是落实“一村一品”政策的前提。管理模式完善与发展理念革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首先,设计合理的生产运营模式和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吸引更多农民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传统农业生产的运营模式表现出“规模小、投资能力弱、分散经营”等特征,这种运营模式容易造成资源的低效浪费,导致农民群体收入较低[11]。“一村一品”建设注重优化生产经营模式和收入分配,譬如组建农民合作社或“企业带农户”等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集约化经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又能通过盈利分红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直接提升农民群体建设积极性。其次,通过技术推广提升农民群体的参与度。除了优化运营模式外,应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帮助农民积极参与“一村一品”建设。最后,农村的发展不仅是物质上的提升,也需要将传统乡土文化融入发展理念。“一村一品”强调基于乡村本土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品和产业[12],而传统乡村文化作为重要的乡村本土资源,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利用乡土情结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体参与家乡建设积极性。
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中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保障“一村一品”可持续发展[13]。在“一村一品”建设过程中,传统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发展,不仅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也有助于解决广大农民群体收入低、农产品产出效率低等难题,实现增收目标。但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产业不能简单地由一产完全转向二三产,而是需要将三产进行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首先需要保障粮食安全和耕地有效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智能制造技术,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知名度,利用信息技术克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极融合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休闲等多个产业,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助力“一村一品”的品牌建设。此外,积极汲取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应用绿色科技与绿色生产方式,着力提升农产品绿色生态附加值。
结语
“一村一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自“一村一品”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村镇,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论述,为“一村一品”建设指明了方向。新质生产力助力“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体现在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管理模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创新等多个渠道,实践中可以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积极性以及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等方式,充分发挥好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功效。
未来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一村一品”建设三个方面的趋势特征。一是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通过构建村级数字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智能化管理。二是制度创新及服务品牌化与市场化趋势。通过制度创新,鼓励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销售渠道,提升“一村一品”的品牌优势与市场化水平。三是以可持续理念引导三产融合发展。通过积极推广低碳、绿色、有机、循环等生产方式,鼓励探索数字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不同类型的融合业态,打造以“一村一品”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条,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注释略
责编:王 克/美编:石 玉